10月14日下午,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院办会议室召开2024-2025学年本科生全程导师工作总结研讨会,会议由学院副院长刘红敏主持,党委书记陈大鹏、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阳,以及全程导师代表、各年级辅导员、学生代表共同参会,围绕学年全程导师工作开展情况、现存问题及改进方向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会议伊始,副院长刘红敏明确会议主旨,强调此次研讨会旨在汇总工作经验、倾听多方声音,进一步优化全程导师工作机制,随后按照议程引导全程导师代表、辅导员、学生代表依次发言交流。

在交流研讨环节,全程导师代表结合带教实践,梳理了不同年级学生的阶段性问题,分享了定期沟通、跨年级互助等有效互动方式,并提出需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加强精准指导等思考;辅导员汇报各年级学生整体情况,指出后进学生存在动力不足、目标模糊等问题,明确将通过专题引导、深化与导师协作强化学风建设;学生代表反馈师生互动中的沟通障碍,同时提出提前对接导师研究方向、增加轻松交流场景等建议。

在听取各方发言后,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阳总结指出,学院全程导师在学生培养中扮演了“成长引路人”“科研摆渡人”“心灵守护者”三种角色,在生涯规划、学术启蒙、心理疏导上成效显著,同时也指出师生互动频率不足、衔接体系待贯通、评价宣传机制需完善的问题。他提出,架设“导师-辅导员-学生”三维沟通桥梁、构建梯队传承模式、打造产教融合生态的改进方向,计划依托青年教师团工委平台加强师生科研合作与企业联动。

副院长刘红敏结合自身带教经验,分析各年级学生特点,提出需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差异开展精准指导。同时建议将学院每年的研招宣传向本科低年级学生开放,打破对专业研究的陌生感,使导师的研究领域与学生的兴趣探索更早衔接,为后续的学业规划或科研实践打下基础。

党委书记陈大鹏回顾了全程导师制作为学校重大教学改革举措的实施背景,强调学校对全程导师制度的高度重视。他指出,全程导师需全面关注所有学生,充分利用硕博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的梯队资源,加强朋辈引领作用。同时,他鼓励营造“师门”氛围,强化师生间的情感联结,有效践行学校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初衷。
此次研讨会充分倾听了导师、辅导员、学生的多方声音,汇总了工作经验与改进建议,为后续学院优化本科生全程导师工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