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人玮,男,22岁,中共党员,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理科试验班2019级学生,前7学期加权成绩排名理科试验班第一,六级成绩589分。曾获人民一等奖学金、冠之奖学金、太湖人才王道科技奖学金、人民(新生)二等奖学金、3次北京科技大学优秀三好学生等荣誉,社会实践中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所在团队SPQ科普实践团获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实践金奖团队,曾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全国一等奖、参加第十二届蓝桥杯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及北京赛区一等奖、参加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获二等奖。曾担任SRTP项目“基于光场成像的图像超分辨率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现已保研至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大学:从数学和物理的视角看待
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迎来尾声,在北科大,我所得到的收获,可用其本身的名字概括之:
北:适应新时代、新环境,努力找到成长之“北”。
京:身在祖国首都,浸入“京”味,体会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
科:追求真理,在研究之中感受“科”学魅力。
技:综合发展,勇于实践,习得更多“技”艺。
大:拓展视野,见识广阔天地,培养“大”胸怀。
学: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思想,多维度全面“学”习。
对此如何理解?接下来便用数理知识一一展开诠释。

课程学习:大数定律
——出彩的不是结果,而是背后的分布

在这之前,我是一个从未成为过年级第一的人。
2019级理科试验班入学以来的五次排名中,总共诞生过三位年级第一,每次排在我之前的都是不同的同学,每当我超越了上次的第一名,总会有新的大佬出现,让我变成第二或第三。所以我虽然超越过这三位同学当中的每一位,但却没有同时超越过三个。不过幸运的是,好在我五次排名从未离开过前三,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个集齐三次特奖答辩演讲台打卡的人。
我们所学过的每一种大数定律都在告诉我们,眼前所见的一次结果并不是本质,长期观察得出的分布规律才是背后的决定性因素。学习成绩作为数据的一种,其不可避免地有其偶然性,但在这偶然性背后不变的,才是真正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被提升和影响的“概率”与“分布”。在三年来对于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早已获得了排名以外的真正收获:笔记整理从凌乱到有序、时间管理从手忙脚乱到井井有条、自学能力从艰难啃透课内书本到将所有能查找和获取到的资源作为自己的外置知识库。理科试验班的新型培养模式让我在分流前后分别接触到了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两片广阔的天地,这或许是两份不同的压力,但幸运的是,这也带来了两份不同的风景。我想,这些是我在大学所收获到的,更为本质的“分布”
课程实践:梯度下降
——探索更多的维度,找到最快的梯度

在学习这个广阔空间中,课内的课程只是其中一个维度,而当我们希望准确找寻自己的坐标,进而确定梯度最大的努力方向时,就应当去更多的维度上探索与尝试。
竞赛方面,我参与过编程竞赛,参与过数学、物理和建模竞赛,也参与过甚至不在理科范围内的英语竞赛。在这些竞赛中,我总计获得过2个国家级奖项、4个省部级奖项和4个校级奖项。
实践方面,我参与SRTP项目“基于光场成像的图像超分辨率技术研究”并担任项目负责人。从知识层面来说,我通过项目初步了解了数字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从科研经历来说,我通过项目初步探索了研究与实验的过程;从创新能力来说,我通过实验现象结合自己的思考,初步尝试进行改进和创新。我也从这一项目中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并确定了研究生阶段的研究领域。
我还走出校园,参观过其他研究院和高校的实验室,线上参加过ChinaSys、CCFSys、CCF CHIP、ECE’s Guest Speaker Series等国内外前沿的学术会议和系列讲座、报告。
在对于各种维度进行探索后,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坐标,也更清晰地明白了努力的方向。具有理科和工科的双重背景,我向着“兼顾理科生的思维能力和工科生的工程素质”这一目标不断前进。
思想建设:万有引力
——因发光而靠近,因靠近而发光
我于2019年9月入校后立即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通过团支部的推优,成为了专业第一批入党积极分子。起初,对我身边曾经给予过我帮助的共产党员的钦佩是我渴望入党的重要原因,从小就有的对共产党这一优秀群体的景仰是我申请入党的重要动机,我因看到了他们身上闪耀的光芒而靠近。
但是,经过此后的理论学习,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共产党员真正的责任与使命,重塑并强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概念,立志在推动我国强起来的过程中出一份力。现在,我因靠近了这一群体而更加努力地尝试发光。
志愿服务:卡诺循环
——心中的一份热,转化为一份功

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中,我参与了SPQ科普实践团,在其中担任讲师以及公众号文案撰写等工作,最终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被评为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而SPQ科普实践团也从325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中脱颖而出,被评为社会实践金奖团队;2021年7月1日,我参与了在天安门举行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的志愿服务工作,能够为这样一个隆重的时刻贡献小小的力量,我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2022年9月,我在社区作为志愿者协助防疫工作,对近两百户社区居民逐户进行通知提醒和登记,这样的工作或许重复且单调,或许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对我来说,这与100周年时在长安街上的志愿服务同样重要。

此外,我也希望能为自己所在的理科试验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理试作为我校培养方式的一个重要创新和改革试点,更需要多方面的信息来探索创新和改革的方式。在其中学习的经历可以使我意识和体会到,该专业的学生面临的许多问题具有其特殊性和多样性,因而来自高年级学生的一手体验对于新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的培养计划不同于其他专业,因而面临特殊的政策问题;而我们又将分流至其他专业,因而面临多样的适应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我和身边的同学都在分流后深刻感受到了来到不同专业后学习内容、学习风格、学习节奏、学习重点、学习方法上的变化。
从公开的成绩排名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大部分理试同学在专业分流后都会面临一定程度上的学习阻力。为解决跨专业过程中的转换成本的问题,我一方面及时补充相关课程和知识,首先使自己明确问题所在,另一方面向专业课老师交流这些问题,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弄清解决的可能方法,在进一步的沟通中,也使老师们了解到这一跨专业群体的存在以及对应的困难,在制定之后教学计划时或许可以参考调整。2022年10月,我带着这些体会与思考参与了首次理试阶梯会,主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情况,从学习内容、能力需求、毕业去向、如何计划等方面,为后续年级在专业转变、学习方式切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些可能的参考。
如果说志愿服务的基础是热情,那么结合针对性的需求、尽可能使用并传播自己所学到和掌握的知识,则是将这份热情以高效率转化为实际贡献的关键。
课余爱好:应力应变曲线
——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大学的生活中,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能将一切控制在可控的弹性极限内,如果盲目地发力,则会让原有的节奏因被打乱而发生塑性形变。
我也重视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的资源优势,在博物馆、展览馆、历史古迹和红色景点中体会这座城市深刻而悠久的底蕴。国博、军博、北京展览馆、党史展览馆、宋庆龄故居、长城、故宫、北海、颐和园……这些地方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我还爱好乒乓球和音乐制作。除了把编曲、混音作为学习生活的调剂外,也使用多种歌声合成软件及其声音数据库制作合成人声和演唱调音,翻译过插件脚本的API手册并已经上线。我还参加过相关软件的内测和讨论,和有相同兴趣的同好们共同完善使用体验。
我相信,这就是业余爱好的意义,不需要带有目的,在放松的同时,也为自己与他人带来愉悦。
结语:无穷级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正如我们所学的1/2+1/4+1/8+1/16+……=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往科学的深处进发,每一步也会变得越发艰难。但是,级数的知识告诉我们,纵使每一步都迈得不如前一步远,我们依然可以逐渐地趋近于圆满的“1”,此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或者,我们再大胆一点,同样是越来越艰难的道路,越来越沉重的步伐,但在这个同样的已知条件下将每一步稍稍走得更坚定一些、扎实一些、稳健一些,就像1/2+1/3+1/4+1/5+1/6+……=∞,可以到达的,或许就是“无穷”的远方,此谓“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责编:李子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