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7:30分,“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北京科技大学第260期团校暨经济管理学院团学组织干部培训营观影活动顺利举办。本次活动与以往不同,我们的实践地点设在了电影院,没有老师为我们亲身讲解理论知识,大家通过观看电影来获取宝贵的人生一课。
经学院团委和老师商定,我们选择了今年3月份刚刚上映的电影《望道》,该片以《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为核心,展现其笃定恒心、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看完电影《望道》后,仿佛有一股强劲的信仰之力注入身体。如电影所刻画的“陈望道”一般,那一代人将理想与信念付诸生活与实践,所求真理与热爱放置于当下与未来,所愿美好与幸福落定于自我与他人。他们在真正捍卫美好信仰的同时,还把自身的热爱融贯在现实日常的点滴之中。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电影传递了一百年前如陈望道一样的青年们发出的铿锵之音,更应成为当代青年与历史过往的一次隔空对话。在现实性的精神赓续与理念传承中,《望道》自然可以成为一座桥梁,一种纽带。如果说“信仰正青春”,那《望道》的背后一定浓缩了共产主义伟大使命的“朝气复归来”,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青年不畏艰险,奉献自我的底色与亮色。“青春之于理想,青年之于家国”,《望道》将青春觉醒的力量交给当下的我们,为百年后的中国青年激荡起一层层时代精神的涟漪。“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当代中国青年都应在回望历史与瞻望未来的道路上坚定信仰,保持热爱,努力追寻光或成为那束光。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小贝壳们看完电影后的感想吧:
刘晨同学的观后感:
电影《望道》,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追寻真理为主线,在所呈示的30年的时间线索中,影众既看到了陈望道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主持《新青年》编辑工作、筹建复旦新闻馆等重要的人生经历,也看到了他与陈独秀等人的革命友谊、与妻子蔡慕晖相知相伴的历程等。回望百年历史,“望道”们擎起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神火炬,为实现民族解放而上下求索、前仆后继。像黑暗年代里一盏指路明灯,为同胞们带来觉醒之“光”,为社会进步和民族解放带来希望。总的来说,电影《望道》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陈望道的精神和追求,他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他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都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和追求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就一定能够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芊一同学的观后感:
《望道》这部电影以时间为顺序,跳跃着记录了陈望道先生一生中的重要时刻,亦是当时无数中国百姓、无数革命先驱先辈、共产党员、乃至整个灰暗的中华民族经历的生死攸关的重要时刻。电影中的望道先生体现了了一个爱国爱民、义正言辞、刚正不阿的志士形象。吃粽子错把墨汁当红糖却全然不知,面对因为说真话就被肆意虐打杀害的学生、教师、百姓的悲痛和愤怒,对戴季陶背叛共产党发动四一二大屠杀并尝试劝说其投敌时毫不犹豫地说出“道不同,不相为谋”和“我一生以翻译《共产党宣言》为荣”,无不体现出望道先生对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视,对杀害人民的痛恨,和敢作敢当、光明磊落、不畏牺牲的气概。
黄丽蓉同学的观后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看完电影《望道》后,陈望道先生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陈望道先生作为《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忠实跟随者,哪怕经历了朋友背离,亲友去世,甚至多方势力的阻挠,也不改其初心。影片围绕陈望道先生展开,我们却从他一个人的身上看到了整个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的漫漫求索,感受到了无数共产党人的一片赤诚之心,同时也坚定了我们心中的爱国热情与赓续红色精神的决心。
(责编:徐文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