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上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国家典籍馆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珍贵文物荟萃一堂,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集中展示了国图藏甲骨、敦煌遗书,甘肃简牍博物馆藏汉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

3月30日,青马学习实践十四、十五组集体前往国家典籍馆,知史明史,领悟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魅力。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向来被视为施政参考、治国重器。明清时期、得益于档案笔藏与管理机制的完善,大量档案文献得以系统保存。


百年来,前有王国维等先贤为之奔走疾呼,后有国家力量为之助力重生。

时至今日,珍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一千余万件明清档案,体系完备,文种丰富,卷帙浩繁,气象万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青马学习实践十四十五组的小组成员共同走进蕴藏历史的长廊,亲身触碰典籍文化、典籍历史、典籍遗产。



小组成员听馆内讲解员的解说



小组成员体验“说文解字”互动游戏,从馆内有趣的互动体验中,我们感受到了文字的演变、古代考试制度变革,还有近代革命先辈们的奋斗。

甲骨文占卜互动。

甲骨文互动临摹。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典籍功不可没。经历岁月流逝而留存下来的典籍,是我们祖先前辈的回忆,也是后人与前人的共鸣。

实践感悟。
第十四组 冯璇
这一次的实践活动可以看到我们的文明找到了自己的承载方式,以及其跨越千年时间,最终流转于我们眼前的整个过程。
时间与历史的长河被凝聚在一本本典籍中,一字一墨记录着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故事。这次活动令我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感到深深的自豪。

第十四组 吴帝瑶
承载着历史回忆的文字,总是令我十分动容。印象最为深刻的,即是甲骨文展馆。一个个象形文字镌刻在一小片骨片上,精致又规整,明明是记录用的东西,但因沾染了历史的色彩,经过时间的沉淀,宛如艺术品一般。
时代潮水来了又走,我们曾感叹在历史书上曾划过的重点,便是那群人的一生。但典籍中留下的笔迹,又何尝不是在文明的洪流中激起的浪花,一路冲到当下我们的眼前呢?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悠久的,也是瑰丽又壮阔的。我感谢这次能与两个小组一同前往参观典籍博物馆的机会,我由衷的为这个古老又有智慧的民族而骄傲。

第十五组 陈维凯
通过明清内阁档案,我们了解到了档案馆的来龙去脉,它方方面面记录了宫廷生活的节奏,里面的人物不少都是我们所熟悉的。
而居延汉简则完整地记录了汉代戍边吏卒的生活,展览的文字气息朴实,同时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看展的我们真实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所经历的事情,真正理解了书上所说的“大汉盛世”。
每一本珍贵的古籍背后,都是穿越时空的历史微粒。一眼万年,古今定格,中华典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脉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更是全世界人类文明的共同瑰宝。
我们在历史的海洋里遨游,增长见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就是青马学习实践小组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体验!

第十五组 赵桐悦
依托于国家图书馆的国家典籍博物馆是一个低调的存在,虽默默无名,但却是一个展示中国典籍、弘扬中华文化的国家级博物馆。整个展览看完,更多的是对典籍的敬畏,对华夏文明的敬畏,中国的历史,中华的文明,永远值得我们品读和传承!

第十五组 阎子钰
参观典籍馆,我徜徉在历史河流中,我为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而感慨,也为这么多年,外国侵略者的掠夺以及一些本国人士的贪婪而愤怒,痛心。更为那些散尽家财,穷极一生致力于经卷修复,以及将流落在外的古籍重金收购回国的仁人志士而感动。
(责编:梅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