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院系新闻 -> 正文

喜报!计通学院在“学术三分钟”比赛中荣获一金一银一铜!

发布日期:2022-12-06

近日,在北京科技大学第六届“学术三分钟”决赛中,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研21级学生邬雯获得金奖,研20级学生张建芳获得银奖,研21级学生齐思雨获得铜奖。计通学院以一金一银一铜在本届“学术三分钟”比赛中顺利收官!

学术三分钟演讲比赛,旨在通过“以演讲道学术”的方式,提升学生们表达学术观点的能力和“听、说、读、写”的水平,是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形式、注重实效推出的一项学风建设品牌活动。参赛选手通过短短的三分钟将日常紧张、严肃的科研学术成果进行生动、有趣、精彩的呈现和表达,成为科大学子弘扬学术精神、促进学科交叉、繁荣学术文化的生动载体。

邬雯在比赛中利用实际案例和肢体语言,将自己代入使用者的情景中,将深奥的学术原理鲜明活泼地展示出来。演讲内容:帕金森病患者常常表现为:手部震颤、四肢僵硬、焦虑失眠等,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而在中国乃至全球这类人群并不少见,甚至显现出较高的死亡率。主要原因是该病发现得太晚!治疗起来难上加难。我们所做的是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获取眨眼频率,当眨眼频率在5-10次/分时,判断该人有患帕金森病的可能,进一步对帕金森病进行早期预诊。即帕金森潜在患者在家就可以在亲人的协助之下上传眼部眨眼视频,快捷方便的获取眨眼情况,再判断是否做进一步的医学检查。这样便可以将帕金森病早早地抵挡在门外。同样,我们也坚信,可以让科技更加充满人文关怀,做更加有温度的创新。



张建芳结合时事新闻,以“伞”的结构讲解了灾难发生时应急通信的工作原理,形象地说明了应急通信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演讲内容:通过去年河南暴雨,国家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为灾区建立起通信网的新闻引入应急通信的概念——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来为灾区民众提供通信保障的一把保护伞。之所以称为伞,是因为无人机应急通信网的三个需求和伞的需求是类似的——需要快速建立、提高覆盖能力、需要适应地面用户移动性。回顾应急通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更能体会到我们国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因此我们在科研工作中更需要胸怀祖国,努力为人民撑起一把更大的保护伞,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



齐思雨以“王大爷”腿疼引入,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和比喻,将骨科介导手术机器人比作“医生的透视眼”,直观地展示出其工作方法及原理。演讲内容:我国75岁以上人群的骨关节疾病患病率可达80%。老年性骨关节病变关可采取穿刺手术(向关节内注射药物)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穿刺多采用超声探头定位,由于老年人组织含水量显著减少,组织回声明显增高,仅通过超声难以鉴别病变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分界解剖关系,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将术中的2D超声与术前的CT/MRI/三维超声三维重建影像融合,采用点匹配注册的方法,建立定位坐标系和影像坐标系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三维重建和实时无丢帧跟踪。通过超声介导机器人实现手术路径规划,避开血管和神经,找出手术最优路径,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辅助,安全完成穿刺手术,具有临床意义。



计通学子坚持践行“求实鼎新”校训,以科技创新承担社会责任,将专业能力、学术专长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融合,弘扬学术精神、促进学科交叉、繁荣学术文化,彰显“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计通精神。


(责编:梅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