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于10月30日在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举行。我校共报送参赛作品15项,其中由我院张培昆副教授指导的作品《基于冷凝再热原理的烟气消白装置》斩获大赛特等奖,另有《基于太阳能协同热解余热供能制粪便生物炭的无水厕所》等3项作品获大赛一等奖,《“膜有办法”——基于取向碳纳米纤维膜的高效穿透型医药废水降解装置》等3项作品获大赛二等奖,《基于温差发电的低温等离子体尾气净化技术》等6项作品获大赛三等奖;张培昆、段小丽、汪群慧、王存海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大赛得到各高校的热烈响应和踊跃参与,来自北京地区的22所高校参赛,覆盖1600余名学生。242项作品进入初评,101项作品入围终审决赛。最终共评出特等奖17项、一等奖作品35项、二等奖作品49项、三等奖作品57项。
决赛作品涵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两大类,包括节能类、节水、节材、矿业、机械类、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海洋领域、社会领域、经济领域、电气领域及建筑领域等13组等细分领域。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本届竞赛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评审方式,近千名学生线上参与实物展示、小组答辩等环节,三十余位来自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评审专家分别在北建大校内10个评审室参与评审。参赛同学在指导老师和评审专家悉心指点下开展自我展示和心得交流。答辩场上,参赛选手系统阐述参赛作品的项目背景、核心技术、创新设计、发展前景等内容,将所学知识与科技发展、社会需求、关注热点紧密结合,产生了一批创新创意作品,充分展现了北京大学生投身科技、致力创新的决心和实力。
为高质量的迎接此次比赛,学校高度重视,为参赛团队交流研讨、制作作品、开展实验等提供了坚实保障。
本赛事面向北京高校学生每年举办一次。本届赛事以创新“环能”科技、共绘“双碳”蓝图为主题,聚焦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相关专业领域,旨在落实生态文明理念,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育人水平,促进环境、能源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在办赛机制、学生参与、作用发挥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成为一场高校师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的盛会。
获奖名单
特等奖
项目名称 |
团队成员 |
指导教师 |
基于冷凝再热原理的烟气消白装置 |
吴晓灵,邹世卓,刘铃泽,白海飞,傅经纬,宋俊霖,张天予 |
张培昆 |
一等奖
 项目名称
|
团队成员 |
指导教师 |
“相”阳而生——基于相变微胶囊与合金太阳能薄膜电池的蓄热电式窗帘 |
陈姿颖,董明宇,郑凯 |
王存海 |
高效报修公共场所漏水设施的软件 |
李诗雨,刘临溪,刘鲁川,郭奇瑞,李厚都 |
段小丽 |
基于太阳能协同热解余热供能制粪便生物炭的无水厕所 |
王洁,张健越,吴晓灵,杨好音, 付天扬,喻以诺,白海飞 |
汪群慧 |
二等奖
项目名称 |
团队成员 |
指导教师 |
“膜有办法”——基于取向碳纳米纤维膜的高效穿透型医药废水降解装置 |
董明宇,陈姿颖,王思淼,郑凯, 刘丹阳,朱杉 |
于淑艳 |
粪滚尿流——一种杠杆联动翻转式节水厕所 |
傅思宇,尹蕾,梁梦琪,宋雨露, 周姝妍 |
高明, 张培昆 |
基于转轮吸附与太阳能再生的二氧化碳低能耗捕集用于植物增产的装置 |
蔡子豪,江亚桥,陈胤羽,吕奉泽,傅羽嘉,刘佳航 |
杨雄 |
三等奖
项目名称 |
团队成员 |
指导教师 |
“冲压”马桶----基于压差的无能耗真空节水厕所 |
马雪璞,罗玉秋,官家丞,胡丁琛,查婕,郝乃丹,赵晗宇 |
汪群慧 |
光伏壁虎——基于水流空化和负压吸附的节水玻璃清洗机器人 |
聂汝豪,袁思晴,王智怡,严海龙,丁奕钧,赵国亮 |
马飞, 邱林宾 |
基于潜热型功能流体的低品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哈娜达,杨靖彬,鲍艾,姜芮秀, 邹锐,姚之涵,李卓睿 |
徐钱 |
基于温差发电的低温等离子体尾气净化技术 |
丁昊萱,杨永添,孙涵洋,乔子溪,刘涛,刘奇,成纪颖 |
冯妍卉 |
梯级原位处理高盐重金属废水的装置 |
马睿宇,苟琦,朱雨涵,胡文懋, 初帅 |
冯雅丽 |
智能压缩油发电垃圾桶 |
汪策奕,杜宏媛,舒梦洁,许梓眙,林政卿,张晋嘉 |
周文宁 |
(责编:梅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