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院系新闻 -> 正文

致敬百位英雄(98)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

发布日期:2021-09-14

01人物简介


黄大发,1935年11月出生,贵州遵义人。1959年11月,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生产队大队长、草王坝村(现播州区团结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黄大发自担任生产队大队长以来,面对山高坡陡、缺水致贫的状况,黄大发不屈不挠,经过36年的不懈努力,带领村民们修筑了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 解决了当地的缺水问题,改善了当地的生活条件,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发渠”。荣获“时代楷模”、“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等称号。36年来,黄大发忠实践行“修渠、致富”的誓言,带领群众绝壁凿天渠,建成一条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解决了当地的缺水问题,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被当地群众称为“当代愚公”

02人生轨迹

心系家乡,一生无惧

一九五八年,二十三岁的黄大发被团结村的村民推举为支书,后又正式成为共产党员的一份子。他上位期间,草王坝正逢大旱,全村人围着一口枯井过日子,民不聊生。庄稼没有雨水浇灌,村民没有干净的水源。想要喝水,还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来回路程两个多小时。路程艰辛长远不说,挑回来的水也因为沿路颠簸和烈日蒸发,所剩无几。

黄大发身为一名党员,又是村子里的支书,最大的愿望,就是解决村民们的难题。而从当时村子里的状况来看,首当其冲的,是水源问题。黄大发想要围山建凿,把山后螺丝河的水引流到草王坝里来。黄大发当机立断,说干就干。他怀着一腔热血,带领着村子里的年轻人,拿上家伙,开始修渠。

修了许久之后,渠道才有一百多米长,这离能通水还差得远呢!村民们没了斗志,觉得围山引流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纷纷想要放弃。黄大发极力劝说他们,为他们讲红军的故事。黄大发说,他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与当初红军长征时遇到的困难相比,根本不足为惧。村民们被黄大发说动,重新拿起工具,继续修渠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开凿九千四百米的长渠,绝非是一年半载可以完成的大工程。而黄大发等人又缺少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他们只能靠着简单的工具、如铁般的意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悬崖峭壁上铸造渠壁。因为条件欠缺,黄大发他们只能用黄泥修渠道,没有精确测量过的渠道,质量不达标,每逢大雨,都会有被冲坏的危险。村民们修修补补十余年,以失败告终。

但是黄大发并没有放弃,他一边担任着村子里的支书,为村民解决问题,一边去区水利站学习开凿技术,水利知识。那时的黄大发不再年轻,加上不识字,学习知识是很困难的,但是他深知修渠道光靠力气是无法完成的,所以他坚持下来了。智者云:凡大事必作于细,凡难事必作于易。

修渠开凿,是难事亦是大事。从水利站回到村子里后,黄大发再次组织村民修渠。这次,他们不再是凭借着蛮力修水渠,而是用理论指导实践。黄大发带领着大家,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山体进行勘测,争取做好每一步。


水到渠成,梦无止境

一九九二年,当地政府对凿渠工程立项。黄大发凭借着多年的凿渠经验和水利知识,成了三百多名凿渠人员的指挥员和技术人员。黄大发从不畏惧,在几百米高的悬崖上,他经常让人用一根绳子吊着自己,去提前勘测。两年后,水渠完工,总长九千四百米。村子里通水后,不仅村民们的用水问题有了彻底的解决,就连田地的灌溉问题,也无需担心。

水渠通了后,他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将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每年收稻谷80万斤。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草王坝村民不仅可以顿顿吃上大米饭,而且还向外出售大米了!紧接着,草王坝通了电,修通了通村路。90年代,黄大发又发动群众选址修建学校。20年来,草王坝考出了30多个大学生。老支书把水渠视为自己的儿女,2004年,年近七旬黄大发老支书离任后,巡渠、护渠成了他的“主要工作”,同时,积极为村的发展建言献策。2017年,黄老支书被聘请为播州区“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义务讲师,积极主动的为干部职工和群众宣讲,将党的声音及时的宣传到群众中。

“活一天就要干一天革命”,82岁的老支书把所有的心力和精神都放在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上,“忠诚勇敢、永不放弃、清白干净、一心为民”这就是黄大发老支书一生的写照!


(责编:祝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