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院系新闻 -> 正文

百年瞬间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发布日期:2021-06-29

历史点对点

1999年6月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难忘瞬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提出

1985年5月,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命运的高度,强调要把中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此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中共十三大报告中,都强调“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问题。这是素质教育的最初思想源头。

素质教育的实施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广大教育工作者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中提到“素质”一词的地方有20多处之多,并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四个方面素质的要求。为了贯彻和落实《纲要》,中共中央于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各地要抓素质教育改革试验区。素质教育观念逐步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进入了区域性试验与探索阶段

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在中小学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由此,掀起素质教育实践的区域性高潮。全国首批建立了十个素质教育实验区,一些省市也建立了省级素质教育实验区。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拉开了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转向整体推进和制度创新的序幕。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召开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由此,素质教育开始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责编:王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