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院系新闻 -> 正文

百年瞬间 | 十三年前的5·12,不惧挑战是中国人的本色

发布日期:2021-05-15

历史点对点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我国组织开展了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

难忘瞬间

5·12汶川地震(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2008),又称“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北纬31.0°、东经103.4°)

根据中国地震局修订后的数据,5·12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为8.0级。根据日本气象厅的数据,5·12汶川地震的地震波确认共环绕了地球6圈。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以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国内北至内蒙古,东至上海,西至西藏,南至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均有震感,中国之外的泰国、越南、菲律宾和日本等国也均有震感。

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约5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截至2008年9月25日,5·12汶川地震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截至2008年9月,5·12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5·12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精神永存

胡锦涛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的概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636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体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体现了对人民的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重。

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三周年祭,勇毅、担当、守望相助……这些精神的力量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事实一次次证明,面对突发灾害和挑战,每个中国人都可能挺身而出,每个中国人都很了不起。我们为身在这么一个英雄的国家而骄傲!

让我们一起缅怀逝者,致敬重生,珍惜现在,建设将来!

                                                                责编: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