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三讲 纵览百年”经管学院学生党支部党史学习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
学院各党支部学生党员会作为领学员基于《中国共产党简史》,讲述党史故事、分享学习感悟,欢迎同学们在留言栏里分享本期学习感悟!
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两岸交流扩大
领学人:管工研党支部领学3组组长毕泽华、丁婧一
01领学内容
香港进入回归祖国过渡期后,中英两国政府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前期合作基本顺利。1989年后,特别是苏东剧变后,英国政府在香港平稳过渡问题上设置重重障碍,阻扰和对抗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对此,我们党和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彭定康从卫兵手中接过将永远不再在此升起的英国国旗

1997年7月1日,香港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英国国旗和香港旗缓缓降下,象征着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乐队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胜利回到祖国的怀抱,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

1999年5月15日宣布何厚铧当选澳门特首人选

1999年12月20日,澳门交接仪式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
在香港回归的各项准备工作紧张进行的同时,澳门回归的步伐也在加快。1999年5月15日,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何厚铧为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人选。5月20日,中央政府任命何厚铧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随着祖国大陆的发展,经过两岸同胞的多年努力,1987年11月,第一批探亲台湾同胞经香港赴大陆。至此,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逐步展开。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在此基础上,党中央稳步推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汪辜会谈”成功举行、《汪辜会谈共同协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等文件的签署和通过,进一步促进了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其他方面交流的扩大。
但是,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上台后,在美国等外部反华势力的支持和纵容下,“台独”活动趋于猖獗。对此,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
然而,2000年3月,台湾民进党领导人陈水扁上台后,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九二共识”。针对不断加剧的“台独”分裂活动,党中央从政治、军事、外交、舆论等方面果断展开斗争。1995年下半年至1996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和台湾附近海域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军事演习,震动了世界,显示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有力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和外国敌对势力的嚣张气焰。
02学习感悟
香港与澳门重回祖国怀抱,不仅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推进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同时也表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面对“台独”势力和不断加剧的“台独”分裂活动,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展开大规模军事演习,展示了中国政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定决心。此时的中国已非彼时的中国,我们有实力也有能力去守护好祖国的每一片土地,要一以贯之的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继续扩大两岸交流。我们坚信,经过努力,香港、澳门必将繁荣稳定发展,海峡两岸必将实现完全统一,我们的国家必将更加繁荣昌盛!
二、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
领学人:管工研党支部领学4组组长 李新宇
01领学内容
20世纪90年代初,基于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原则,我国积极应对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及科技迅猛发展的影响和挑战,向国际社会提出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
苏联解体后,中俄双方比较妥善地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两国间绝大部分地段的边界问题,重新建交并达成了“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共识。同时期,中美关系则呈现出曲折发展的复杂局面,面对五八事件和4·1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美国侵犯中国主权的野蛮暴行和在双边关系中挑起的种种事端,中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庆祝仪式
这一时期,我国在发展睦邻合作友好关系上取得了重要进展。1997年至2002年,中国对话东盟国家首脑,倡导并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在安全、经济和人文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防范“颜色革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泽民主席在首届博鳌亚洲论坛上
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加多边外交各个领域的活动。2001年2月,博鳌亚洲论坛成立,这是首个永久定址中国、非官方的国际性会议组织,该组织以平等、互惠、合作、共赢为主旨,成为亚洲和关心亚洲的各界人士加强了解、增进友谊和扩大合作的纽带。世纪之交,我国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斗争中越来越主动,国际战略空间不断扩展,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02学习感悟
从理论上看,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我国适应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是我国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从实践看,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作为高校研究生党员,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我们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领学人:管工研党支部领学5组组长 张可
01领学内容
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科学分析自身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途径,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
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党的十五大把这个总目标进一步表述为: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继而在2000年1月,江泽民在十五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上完整提出“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抗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党的建设总目标和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提出,升华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适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按照党的建设总目标要求,围绕两大历史性课题,党中央积极推进各方面的建设。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素质,1995年11月,江泽民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提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党性党风教育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也被当做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对加强作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也进一步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2000年2月21日至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三个代表”要求。他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江泽民在广东考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历史经验的基本总结,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并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02学习感悟
在新时代,面对世界和中国新的发展变化,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党的使命宗旨,深刻认识到,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个基层党员的努力。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必须时刻维护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党性党风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一大批以孔繁森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呕心沥血、忘我工作,政绩卓著,成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先锋,作为高校研究生党员,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努力做好本专业的学术课题研究,时刻牢记身上的责任,在科研战斗一线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责编:梅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