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那时,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曙光初现的变化。李大钊同志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身为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人生剪影
传播思想,筹备建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备受鼓舞,从中看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希望,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竭力奔走。
奔走山河,临危不惧。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北方政治形势日益恶化,李大钊一直受到北洋政府通缉,但他认为,北京还有不少重要工作要做,要留下来继续战斗。
狱中自勉,慷慨就义。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入狱。在狱中,李大钊承认自己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故加入共产党,其他一概不知。他写下《狱中自述》,公开昭示自己“自束发受书,即矢忠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的人生理想和革命历程,表示“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李大钊被执行死刑
历史贡献
李大钊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党成立后革命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也是20世纪初我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留下大量著作、文稿和译著,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伦理学、美学、新闻学、图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为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重要思想和精神
“奋其奔走革命之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呼唤下,李大钊慷慨悲思投笔写下了《隐忧篇》,指出新共和国“隐忧潜伏,危机万状”。正是他“奋其奔走革命之精神”使他在倒袁护国、特别是“五四”运动中,展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士形象。
反日倒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只要中国四万万国民有“仔肩自任的救国之责,纵有若何牺牲,皆我国民担之”,与此同时,李大钊投身于反袁斗争。谁胆敢播专制主义涂烬,其君主之篝火,“一律认为国家之叛逆,国民之公敌而诛其人,火其书,殄灭丑类”。
为创建“青春中华”而奋斗的青春精神。李大钊在担任《晨报》主编、《甲寅》日刊编辑、《新青年》杂志编辑部工作中,撰写了《“晨钟”之使命》、《青春》、《吟》等文章,宣传科学民主,批判厌世的人生观,同时着力创造和宣传其青春的宇宙观。
撰写《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达于真理的精神。李大钊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时期,国人在愚昧、迷信、谬误盛行、混浊不堪的精神世界中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撰写了《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俄国大革命之影响》等文章,标志着他已找到了真理,并最终达于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
践行社会主义的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在死亡的威胁下,为了党的事业,民族的大义,李大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和无数民族英雄、革命先烈一样,表现出高尚的人格和革命气概,成为我国、我们党最早为社会主义英勇献身的共产党人。
(责编:祝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