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学院学风建设工作,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志趣和学习热情,丰富校园学术文化生活,12月5日,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面向学院全体研究生征集能够展现学术科研过程中奇妙实验现象或精彩瞬间的原创科研摄影作品,举办“科研最美瞬间”摄影作品征集活动,用镜头捕捉学术与美和谐统一的瞬间,活动于12月12日圆满落幕。
本次研究生“科研最美瞬间”摄影作品征集活动采用线上征集的形式开展,最终分数由线上投票和线下评比两部分组成,线上投票占比50%,线下评委打分占比50%,评委打分综合考虑作品主题表达、艺术感染力、作品质量三个方面。经过一个星期的征集、投票、评比流程,最终产生一、二、三等奖,一等奖为刘颖的《眼前的黑不是黑》,二等奖为李含奇的《藏在实验室里的青绿山水》和刘子怡的《小小液滴》,三等奖为郭仕权的《纤维葫芦串,高效氧催化》、钟鑫莲的《出淤泥而不染》、岳慧卿的《炽热之火》。
获奖作品展示

刘颖《眼前的黑不是黑》,其貌不扬的黑色活性炭颗粒内隐藏着巨大的表面积,可以用于吸附,催化等一系列应用场合。研磨成粉末后,闪烁着星海的光芒。科研也是在直观的表象之下蕴含着庞大的理论和知识体系。科研是一段漫长的积累过程,每个科研人都有自己的光。如果不是一颗坚硬的金刚石,也不是一颗价值连城的钻石,或许可以选择做一粒活性炭,用丰富的内涵证明自己的价值。

李含奇《藏在实验室里的青绿山水》,以酪蛋白培养基为画纸,以接种环为画笔,以假单胞菌为颜料,我们也能在小小的操作台上画出独属于自己的青绿山水图。

刘子怡《小小液滴》,沉浸在科研里的侧影往往最动人。从小小液滴的碰撞之中可窥视到诸多自然界神奇现象的奥秘,如液滴飞溅、雾化结冰,这也许便是世界的奥妙之处!

郭仕权《纤维葫芦串,高效氧催化》,原位构筑“串珠”状一维纳米纤维,实现功能化MOF颗粒的均质分散,在提高负载量和暴露活性位点的同时,从纳米尺度上深入理解催化性能与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

钟鑫莲《出淤泥而不染》,改性生物炭经过放大,其内部结构仿佛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藕。在污染的水流中,它们利用自身似海绵般密布的洞穴,拦截和固定水中的污染物,以其多孔的身体净化污水。这种生物炭通过自我牺牲,将受污染水体转化为清新纯净的水源,带给我们一片清澈的湖泊。

岳慧卿《炽热之火》,在高温下,炽热的玻璃呈现火一样的热烈,而经过凤凰涅槃的煅烧,他将焕发新生,水与火的交融,萃取新的奇迹!!
祝贺获奖的同学,也感谢积极参与本次活动的其他同学,科研漫漫,道阻且长,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请同学们不要忘了环顾四周,勇于发现、善于发现、乐于发现那些也许转瞬即逝,但如明灯般照亮前路的美好瞬间,自此能环学院2023年研究生“科研最美瞬间”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