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量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风采 -> 青年力量 -> 正文

敬树坤!让热爱变成一种情怀 !

发布日期:2024-04-07

敬树坤!让热爱变成一种情怀

编者按

时代造就青年,青年不负时代。

北科大青年始终秉承“求实鼎新”校训精神,在科技攻关最前沿勇往直前、在社会发展新领域不懈奋斗、在社会实践大熔炉提升自我。努力成为“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

为展现北科大青年“追求卓越、勇于争先”的精神风貌,北科大青年融媒体中心特策划“北科青年之声”专栏。欢迎各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推荐有为青年故事,也欢迎广大北科大青年自荐投稿。


 让热爱变成一种情怀」

个人简介

敬树坤,男,汉族,中共党员,1998年10月生。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北京科技大学民乐团团长、北京科技大学昌平创新园区助理辅导员,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兼职辅导员、校研究生会执行主席。

曾获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大学生艺术节最佳表演奖、北京市大学生艺术节金奖、北京科技大学青年五四奖章、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让热爱变成一种情怀

他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跟随国家一级演员单文通教授学习唢呐,现已达到业余最高级水平。热爱是所有旅程的起点,他享受付出泪水和汗水、时间与努力,带来舞台上的绽放。

他致力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将民族音乐带到大雅之堂。十八年的时间,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都有他留下的声音。他也曾受邀前往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兄弟院校演出,促进了校际艺术文化交流。

他曾到秦安县进行文化交流演出,为当地村民和中小学生带来传统音乐的体验。

他觉得民乐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符号,每次听到这样的音色和旋律,也总能引起他的共鸣:《丝绸之路》里古代丝路的声声驼铃,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之路;《印象国乐——大曲》的悠远绵长,书写国乐之厚重大气;《秦兵马俑 幻想曲》里的雄浑壮阔,关山万里雪;《西北组曲》中陕北汉子高歌着号子,挥打腰鼓;《九州同》里的凤舞龙吟...... 用民族之声传播民族文化,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魅力。

他说:「民族艺术是印刻在我们基因深处的文化符号,要坚定地相信我们的民族文化」

成为一名值得信赖的“大管家”

在校7年,本着为同学服务的理念他一直奋斗在学生工作中。在民乐团,从团员到声部长再到团长,每一次排练座椅、谱架的摆放,每一次演出的策划宣传、摆台调音,他亲力亲为全程参与,并获评北京科技大学学生艺术团终身成就奖。

团学工作中,他参与我校《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课程改革,参与制定课程管理办法和课程实施方案,举办先锋志愿者讲座、“学雷锋”纪念日外展等活动,让“热爱志愿、热心公益”在学校蔚然成风。

他多次带队参与大型体育赛事和主场外交活动,担任“大管家”的角色,在完成自己志愿者的分内工作任务之余,还负责对接联络、物资发放、联系班车、餐食配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丝不苟,才能保障同学们圆满完成任务。

招募选拔、宣传教育、生活保障、疫情防控、心理健康、党团建设,每一个环节他都参与其中,他是学生、学校、场馆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做好每一个信息的上传下达。在这里他见过深夜的学生活动中心,见过凌晨三点的四环路。

作为一名辅导员,他负责学院研究生会、实验室安全管理协会、综合素质评价等专项工作。筹办梯队羽毛球赛、新生篮球赛等活动丰富研究生的科研课余生活。开拓创新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组织开展实验室自查、互查,保障科研活动安全进行。配合完成学院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并利用线上平台开辟综合素质评价查询渠道,方便同学们随时查阅自己的评价结果。

他说:「学生工作是个良心活,要徐徐用力,久久为功」

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关键阶段,他作为北科大青年突击队的一员投身到最前线的入境进京人员新国展集散点,为入境人员分流登记、为其提供翻译、行李查询、指引等服务。回到学校,他在外卖、快递消杀点值守,协助保卫部门在校园内日常巡逻,规避安全隐患,协助物美超市工作人员进货上货。

他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志愿者方阵的带队干部,带领我校264名志愿者前往天安门广场,在祖国的心房向党报道。炎炎夏日,接近40度的气温,他带领骨干核心团队踏勘东华门区域观演路线。他的岗位在东侧固定观礼台,承担着观礼台上功勋党员、外国使节、部委代表的服务保障工作,作为离主席台最近的看台,他严格训练,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核心区域任务。

作为冬奥会赛事服务领域主管,他服务于五棵松体育中心,他所处的通行控制小组把守场馆各个重要点位,避免观众、无证人员进入工作人员区域,分隔前院后院,是场馆秩序的“守门人”。在服务工作期间他尽职尽责,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少年当有凌云志,热血燃冬扶摇起》的个人事迹被刊登在首都高校志愿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优秀成果集首篇。

他说:「在志愿服务里,爱和友谊,永不落幕」

写在最后

本科期间,我当过二年级小朋友的家教,也在学而思做过助教;我在工地筛过沙子,也曾在航天一院实习;修过思政教育的双学位,也曾挣扎在工程力学的及格线边缘。

希望朋友们能够珍惜在学院路30号的时光,放手去做,不论对错,趁着有大把时间去试错,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科研、艺术、学生工作,条条大路通罗马,找到有情怀有意义的事情并坚持下去。珍惜在学院路30号遇到的人,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社团伙伴,也有一起干学工的志趣相投的同志,有倾囊相授的名师大牛,也有导师如指路明灯、亦师亦友引领成长。珍惜在学院路30号的自己,多少年后依然要记得那个当初炽热单纯奋不顾身的少年。我一直觉得有人情味的地方最可爱,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妙奇遇。一定记住,能陪伴你度过无数深夜的不只有台灯,更有那些给予你力量与勇气的温暖回忆。

他说:

青春不论对错

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去试错

终有一天

我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找到有情怀、有意义的事情并不断坚持

祝愿每一位小贝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