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共青团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研究

北科大共青团理论学习周报(2020-2021-2第3期)

思悟行进

北京科技大学共青团理论学习周报

主编:校团委研究室         2021年3月29日       第3期(总第119期)

学习进行时

习近平向孟加拉国纪念“国父”穆吉布·拉赫曼诞辰

100周年暨庆祝独立50周年活动发表视频致辞

三月十七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孟加拉国纪念“国父”穆吉布·拉赫曼诞辰一百周年暨庆祝独立五十周年活动发表视频致辞,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哈米德总统、哈西娜总理以及孟加拉国政府和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习近平强调,50年前,穆吉布·拉赫曼先生亲手创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两次访问中国,同中国老一辈领导人结下友谊。我们要铭记老一辈领导人为中孟关系发展作出的贡献,将中孟友好的接力棒传递好。

习近平指出,孟加拉国独立50年来,在建设国家的道路上取得瞩目成就。作为友好邻邦,我们深感高兴。

习近平指出,中国和孟加拉国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古老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两国的千年友谊。建交46年来,双方始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相互支持、携手前行。当前,中孟都处在振兴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金色孟加拉梦想相互契合,中孟务实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两国共克时艰,相互帮助,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孟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孟加拉国97%税目商品输华零关税待遇正式生效。

习近平强调,我高度重视中孟关系发展,愿同孟方一道,加强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中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向新高度。祝愿孟加拉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祝愿中孟两国友谊世代相传、万古长青!


实践指南针

教育要情

1.教育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322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陈宝生主持召开教育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面总结八年来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本次会议既是最后一次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会,也是第一次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会。

陈宝生表示,八年来,教育脱贫攻坚取得伟大成就,值得全体教育战线珍惜。一是取得最具政治意义的成果。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在践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实践中,以“七个坚持”为指导,确保了教育脱贫攻坚战不偏离中央部署,不偏离被扶贫对象的期待和实际。二是取得最具历史意义的成果。完成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历史任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创造了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三是取得最具战略意义的成果。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历史任务,贫困地区教育面貌发生根本变化,为乡村振兴打下了人力人才资源的坚实基础,提供了战略支撑。四是取得最具创新意义的成果。把教育的优势和群众期待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探索出教育支持地方发展、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有效路径,重视系统配套和狠抓落实,建立起中国特色教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五是取得最具教育意义的成果。一大批干部、教师、学生到贫困地区开展多种多样的扶贫工作,自身经受了教育,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得到极大成长。

陈宝生强调,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要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一要举好旗。认真学习贯彻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高举共同富裕的旗帜,更加重视教育公平,推动乡村振兴迈出实质步伐。二要谋好篇。突出质量导向,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培养乡村人才,割断贫困代际传递。三要绘好图。推动控辍保学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促进乡村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四要开好局。保持政策稳定,确定乡村教育振兴的重点和主攻目标,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要起好步。在五年过渡期的起始之年,制定执行好年度计划,迈好第一步,做到首战必胜。六要聚好焦。在工作重点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移的过程中,认真研究工作机理和客观规律,找准主要突破口,确定突破方向。

2.教育部部署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

为有效解决系统整合不足、数据共享不畅、服务体验不佳、设施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统筹协调,优化信息系统供给模式,提高教育数据管理水平,促进管理服务流程再造,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知》指出,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2025年,基本形成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信息系统实现优化整合,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数据孤岛得以打通,多元参与的应用生态基本建立,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全面提升。

《通知》强调,要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组织领导,构建教育管理信息化分工机制,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加强信息系统规范管理,推进信息系统深度整合,促进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加强教育数据规范管理,促进教育数据开放共享,强化教育数据质量保障,提升教育数据管理效能;促进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一网通办”,推进教育督导和监管信息化;加强网络环境建设,规范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数字认证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通知》明确,要打造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精简高效的专业队伍,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鼓励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实行岗位交流、健全产学融合等方式引入外部资源。加大教育管理信息化投入,为系统建设、运行维护、安全防护、应用培训、服务运营、队伍建设等提供必要保障。建立多方参与、共建共治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监督评估机制,将整合共享、政务服务等重点任务纳入对各地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

3.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新发展阶段铸魂育人走深走

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两周年,322日,教育部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座谈会,系统总结两年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工作成效,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今年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关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要求,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把铸魂育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主持会议,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出席会议。

陈宝生指出,在“3.18”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身指导、亲切关怀下,思政课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铸魂育人书写了奋进篇章。

一是工作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全党全社会对思政课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给人才、给钱财、给平台、给奖台”,为思政课“量身定制”了全套倾斜支持政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主线。

二是工作体系发生结构性变革。以新目标催生新格局,以先手棋带动一盘棋,大中小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八大体系”中率先成形、示范引领。

三是改革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效果取得突破,学生满意度和认同感连创新高,学校思政课的内涵品质日益深厚。

陈宝生强调,组织编写系列学生读本是新发展阶段推进铸魂育人的标志性成果,是教育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献礼。两年来,教育部在学生读本的组织编写方面闯出“新路子”,组织编写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等系列读本,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和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实现政治性、思想性、可读性相结合,将理论阐释、情感体验、价值引导融为一体。要用好系列学生读本,打造“金课”群,持续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推动新发展阶段铸魂育人走深走实。

陈宝生指出,要在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开辟铸魂育人新境界,用好用活百年党史这部最厚重的教科书,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是在史论结合上讲透理论之道。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深处,特别要教育引导学生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实践伟力。

二是在纵横比较中讲深自信之基。善于运用历史变焦镜、思想透视镜、时代反光镜,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三是在赓续传统中讲活精神之源。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四是在生动实践中讲出未来之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的要求,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国内和国际对比的维度上,不仅在课堂上讲好思政课,也要在社会生活中讲好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思政大课。

陈宝生强调,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组成员要主动作为,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推动高校思政课“六攻坚”的好经验好做法向中小学延伸,努力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贯通、教学融通、队伍打通、资源互通。


全团要讯

4.青年高质量发展迎东风

近日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清晰擘画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愿景,为广大青年带来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的浩荡东风。

仔细研读规划纲要不难发现,全文1965195节,直接出现“青年”或“青少年”或“未成年人”关键词的就有14个章节。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诸多章节,都与青年发展息息相关。

尤其在青年关注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领域,规划纲要更是拿出了不少硬招儿、实招儿: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仅独立成章,而且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将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5%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20项主要指标,并提出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住房保障内容大幅扩充,政策导向更加鲜明,不仅完善了保障性住房、住房公积金改革等公共服务,而且推出完善长租房政策、租购同权等新举措,及时回应青年“痛点”。同时,规划纲要与时俱进地把握时代脉搏,鲜明提出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为灵活就业青年和新职业青年解决后顾之忧。

规划纲要第五十章第二节明确提出,“深入实施青年发展规划,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搭建青年成长成才和建功立业的平台,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青年发展规划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五年规划纲要中,2016年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制定实施青年发展规划”。“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深入实施青年发展规划”,并对青年发展的诸多领域作出系统规划,充分体现了重视、支持青年发展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年发展规划写入“十四五”规划,正是坚持系统观念,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用制度优势防范化解青年发展领域重大风险挑战的题中应有之意。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推动下,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鲜明提出“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强调“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

截至目前,省级青年发展规划全部出台,省、市、县三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普遍覆盖,青年发展规划的制度效能正在生成。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减,青年人口合理比例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一些敏锐的地方政府开始将青年人口比例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指标,广州、深圳、宁波、成都、淄博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支持青年优先发展的政策举措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青年对城市发展更有为”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目标。

又到谋划长远大计的“规划季”,各地加快推动青年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紧密衔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8个省级、27个地市级、121个县级“十四五”规划设立青年发展章节,7个省级规划对青年发展进行专门集中表述,4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专门部署青年发展工作。我国青年发展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在青年发展领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


学术三江源

1.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遵循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在《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遵循》(《人民日报》20210324日)中指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作为指定学习教材之一,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回答了关于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为全党集中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什么要学习党的历史。学习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党史、新中国史,认识和把握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获得思想的启迪、智慧的增长,提高工作本领,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从党的历史中学习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党员、干部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学习党的理论探索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学习始终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学习党的不懈奋斗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学习党的自身建设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学习党的政治锻造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

怎样学习党的历史。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唯物史观,认真贯彻落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要求,切实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2.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姜辉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人民日报》20210322日)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我们党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方面。面向未来,我们要牢牢把握工程职责使命,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动工程深入发展。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宣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工程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南。要深入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阐释这一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宣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上下功夫。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贯穿到阵地建设、学术研究、智库建设、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融入各类研究任务和成果中。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长期以来,工程立足中国实际,通过扎实研究和创造性工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突出、更加巩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新时代,必须立足中国实际,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立足时代特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丰富其创新形式、载体手段,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持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长期以来,工程始终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聚焦党中央关心的战略和策略问题,促进了党的思想理论阵地更加坚强巩固,进一步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力和实践推动力。在新发展阶段,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把研究重点落实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来,落实到研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的艰巨复杂任务上来,落实到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上来。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现实、审视实践,努力推出更多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对事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成果。


党史再回眸

3月22

1954年3月22日至4月1日 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召开劳动保险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劳动保险工作为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方针。

2013年 3月22日—30日 习近平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23日,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5日,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阐述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27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德班会晤上发表讲话,提出建立贸易投资大市场、货币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的四大目标。

2014年 3月22日—4月1日 习近平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24日,在核安全峰会上首次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31日,在欧盟总部访问时提出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这是中欧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对欧盟总部的首次访问。

3月23

1954年3月2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国共产党向会议提出了中共中央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经过反复修改,6月11日,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2016年3月23日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举行,正式启动澜湄合作机制。

3月24

1949年3月24日至4月3日 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会上正式宣布成立全国妇女统一的群众性组织——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香凝任名誉主席,蔡畅为主席,邓颖超、李德全、许广平任副主席。1957年9月改称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

2016年3月2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有关情况的汇报,确定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新区规划选址并同意定名为“雄安新区”。5月2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指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2017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办公区位于通州城镇。

3月25

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会议决定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此后第一次对各部门进行“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工作。会议选举杨尚昆为国家主席,万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邓小平为国家中央军委主席,决定李鹏为国务院总理。

1994年3月25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确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月26

1984年3月26日-4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根据邓小平的建议,会议确定:进一步开放由北至南14个沿海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作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重要步骤。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并发出通知,指出:沿海开放城市的建设,主要靠政策,一是给前来投资和提供先进技术的外商以优惠待遇;二是扩大这些城市的自主权,让他们有充分的活力去开展对外经济活动。

1987年3月26日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草签。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4月13日,中葡两国总理分别代表各自政府正式签署了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88年1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互换批准书,联合声明正式生效。

3月27

1942年3月27日 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中央学习组新的学习计划。会议决定通读《六大以来》一书的计划告一段落,从下周起开始研究中共党史与中国革命史,原白区工作研究并入党史研究,首先请毛泽东报告中共发展三个时期的轮廓。会议还决定:本年内首先注重党的路线的学习,然后再进行各种专门业务的精研。

1985年3月27日至4月10日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有关工作报告;批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决定授权国务院对有关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的问题,必要时可以制定暂行的规定或者条例,颁布实施,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3月28日

1951年3月28日-4月9日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刘少奇作报告和总结。会议通过《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到1954年春,整党工作基本结束。

2018年3月28日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领导,紧密结合深化机构改革推动改革工作。

版权所有©北京科技大学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