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共青团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研究

北科大共青团理论学习周报(2019-2020-2第6期)

思悟行进

北京科技大学共青团理论学习周报

主编:校团委研究室         2020年04月20日       第6期(总第100期)

学习进行时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点解读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作了系统设计和战略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以下是对《意见》3个方面情况的梳理:

1.《意见》出台的背景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意见》的出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背景。

一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2018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二是劳动育人功能亟待加强。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有较大差距,必须切实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2.《意见》的总体思路

针对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倾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提高站位、构建体系、强化保障,把劳动教育的四梁八柱搭建好。

一是立足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提高劳动教育站位。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长远大计,事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战略任务。要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面向全党全社会,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防止把劳动教育作为一般专题教育对待,进行简单化处理。

二是注重建构劳动教育体系,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在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澄清劳动教育内涵,把握劳动教育重点,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坚持全方位、全过程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式,大中小学系统培育,持之以恒,把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是突破体制机制难点,强化劳动教育保障。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力量,为劳动教育全面实施提供场所、人员、经费、安全等保障条件,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和学校劳动教育评估机制,激发各方面合力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

3.《意见》的主要内容

基于总体思路,《意见》强调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作用。具体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共18条。

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针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明确总体要求。

一是阐明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明确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遵循;三是阐明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特别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导向。

第二部分是建构体系。针对劳动教育内涵、边界不清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具体回答劳动教育教什么。

一是阐明基本内涵,强调当前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教育。二是明确总体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提出要求,强调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三是健全劳动教育课程,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劳动周,保证必要的劳动实践时间,同时强调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四是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主要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在总体内容设计基础上,分学段提出教育内容要点,强化具体指导。五是依据劳动教育目标,提出学生劳动素养评价要求和办法,强化评价结果的使用。

第三部分是实施途径。针对一些学校单纯在课堂上“讲”劳动的问题,从个方面强调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日常养成。二是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注重系统培育及相应的制度建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

第四部分是保障条件。针对劳动教育没处去、不敢去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保障要求。

一是要求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多样化需要。二是全面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劳动教育课有人上、学生劳动实践有人带。三是明确劳动教育日常开支、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切实解决开展劳动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四是从政府和学校两个层面强化劳动教育安全保障,明确各方责任,切实解决不敢开展劳动教育的问题。

第五部分是组织领导。针对各方面开展劳动教育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三个方面强调加强劳动教育组织领导,推动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加强统筹领导,要求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负责劳动教育工作统筹,把劳动教育摆上位置,强调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明确地市、县级政府职责,把责任压实。二是加强督导,要将劳动教育纳入督导体系,明确督导内容,注重结果使用,建立健全问责制度。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共同创造良好的劳动文化,让劳动教育“香”起来、“亮”起来,从根本上解决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普通劳动者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节选)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

“一勤天下无难事。”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2013428日,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不仅自己要做好工作,而且要身体力行向全社会传播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特别是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2014430日,在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先进人物代表,并同他们座谈时的讲话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民生在勤,勤则不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

——20154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

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

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

——201561日,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的讲话

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力量所在,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力量所在。

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广大劳动群众要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就要精心耕作,努力赢得丰收。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提供优质的服务。只要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20164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实践指南针

教育要情

1.全国高校援鄂计划发布

202048,教育部印发通知,启动实施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帮一”行动。“一帮一”行动充分考虑了学校办学类型、就业工作特点和受援高校需要。

首批确定48对高校开展帮扶行动,支援高校包括34所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含3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4所省属普通高校、10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北受援高校包括8所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含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30所省属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校。

帮扶行动时间定为20204月至9月,并将根据疫情防控安排适时调整。

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将在充分协商基础上,明确帮扶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建立起“六共”帮扶机制。

一是共享就业岗位信息,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共享网络招聘平台、联合举办网上招聘活动,并在掌握岗位需求信息和大学生求职意愿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等实现人岗匹配、精准推送,帮助受援高校毕业生获取更加丰富、更加精准的就业信息服务。

二是共同开拓就业渠道,支援高校帮助受援高校开拓就业市场,引导属地就业资源等向受援高校延伸,并动员校友企业、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等面向受援高校招聘,积极接收受援高校毕业生就业。

三是共同加强就业指导,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共享双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线上咨询,共同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题培训等,组织就业指导教师联合培训,帮助受援高校提升就业指导能力。

四是共用优质教学资源,支援高校向受援高校毕业生开放相关教学资源,为受援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支持开展毕业设计(或论文)和毕业实习,帮助受援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

五是共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支援高校向受援高校毕业生开放“双创”示范基地、孵化器等众创空间,共同组织开展创业辅导、创业训练、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为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六是共同提高就业管理水平,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通过召开远程会议等多种方式,分享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工作理念和方法,共同做好疫情影响下的毕业生就业统计和权益保护等工作,切实提升就业管理服务水平。

目前,48对高校已全部完成对接工作,正在共商制订帮扶协议。下一步,教育部将及时启动对湖北省其他高校的对口帮扶工作,并将定期对帮扶行动实施效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总结帮扶行动的好做法好经验,积极推广富有成效的对口帮扶模式和做法。

2.教育部公布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国家分数线

2020414日,教育部公布《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并印发通知,就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进行部署。

通知指出,研究生考试招生是国家选拔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复试是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但国际疫情持续蔓延,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各地各招生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确保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稳妥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

通知明确,各招生单位要因地因校制宜,自主确定复试办法。复试时间由各招生单位统筹考虑当地疫情形势、应急响应级别以及复试工作量等,按照分区分级、精准防控、错时错峰、防止聚集的要求,综合判自主确定。复试启动时间原则上不早于430日。复试方式由招生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要求,在确保公平和可操作的前提下自主确定,可采取现场复试、网络远程复试、异地现场复试以及委托其他高校复试等。

通知强调,各招生单位要严格复试组织管理,加强试前试中试后监管,确保复试公平公正。要严格考生资格审查,积极运用“人脸识别”“人证识别”等技术,并通过综合比对“报考库”“学籍学历库”“人口信息库”“考生考试诚信档案库”的“四比对”措施,加强考生身份审查核验。要严格复试过程管理,建立健全“随机确定考生复试次序”“随机确定导师组组成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的“三随机”工作机制。招生单位如采取远程复试方式,应使用统一的软件平台。招生单位认为有必要时,可依据《招生管理规定》对相关考生再次复试。入学后3个月内,招生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对所有考生进行全面复查。要严肃考风考纪,对复试过程中有违规行为的考生,一经查实,即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取消录取资格,记入《考生考试诚信档案》。

为方便考生及时、准确了解各招生单位复试办法和要求,426日至30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网址:http://yz.chsi.cn)将组织举办“2020考招生复试网上咨询”活动,届时相关招生单位将在线解答考生咨询。“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将于520日左右开通,有调剂意愿的考生,可及时登录调剂系统和招生单位网站,查询招生单位调剂工作办法、计划余额等相关信息,按要求填报调剂志愿。

教育部郑重提醒广大考生,要切实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自觉尊法守法,诚信考试。根据20199月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组织考试作弊”“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试题、答案”等情形,均应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规定之一的“情节严重”,将依法从重追究刑事责任

3.今年上半年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取消

2020416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消息称,取消原定于2020年上半年举行的部分考试项目,其中包括52324日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CET-SET),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笔试(CET)考试时间将视情况另行通知。以上决定是为了落实国家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及教育部相关通知要求,切实保障考生、考试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近期取消的考试还有原定于202032122日的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202032124日,530日至62日的全国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NIT);202032830日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202051617日的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202052324的书画等级考试(CCPT)。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已报名考生的考试费将全额退还,具体情况请考生密切关注报名网站有关信息。


全团要讯

4.2020年寻访新时代脱贫攻坚青年网络主播系列活动启动

415日,由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委网信办、浙江省扶贫办公室等联合主办的“2020年寻访新时代脱贫攻坚青年网络主播”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据介绍,该活动将在全国范围内推选传播时代正能量、助力脱贫攻坚并深受公众喜爱的青年网络主播,并举办“青年网络主播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售卖。

在寻访中,主办方还将牵头组织青年主播与全国各贫困地区、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联动,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场景,形成青年决战脱贫攻坚的创新实践。

该活动由团宁波市委、宁波市北仑区政府、中国青年网承办,共青团北仑区委协办,淘宝直播、快手、抖音提供支持。

2020年寻访新时代脱贫攻坚青年网络主播”线上活动报名时间为415日至630日,同时接受个人或平台机构推荐报名,具体可登录中国青年网活动官方网站(http://gy.youth.cn/zt/2020qnwlzb)或“中国青年网”“青春浙江”微信公众号及“青助农”快手、抖音账号按引导下载报名(推荐)表、自荐(推荐)承诺书,填写并发送至tpgjwlzb@163.com

为确保活动公正、公平、公开,活动设置了报名、初审、线上互动、网络投票、评委会终审等环节。同时,主办方还特别设置了“扶贫义卖活动”的加分项:候选人通过组委会对接革命老区或贫困地区进行直播义卖。

活动最终将评选出“新时代脱贫攻坚青年网络先锋主播”10名,以及“新时代脱贫攻坚青年网络榜样主播”10名和“新时代脱贫攻坚青年网络新锐主播”30名。

届时,主办方将在宁波市北仑区举办“2020年新时代脱贫攻坚青年网络主播”颁奖仪式暨青年网络主播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售卖活动。邀请青年网络主播获奖选手与浙江当地青年网络主播代表、脱贫致富带头人同台出镜,多形式、创新性销售特色优质产品,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流量精准变现。

为培育更多乡村振兴网络主播,主办方还将组织“青年网络发展研修营”活动,引导青年网络主播项目落地。


学术三江源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国教育报》2020330日)一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我们必须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紧迫感、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强化认识抓重点。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加强劳动教育,关系到亿万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切实抓好劳动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是点面结合抓覆盖。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自己特殊的目标内容、专门的载体和考核评价办法。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把劳动教育目标树起来,把劳动教育必修课开出来,把学生课外劳动实践时间定下来,把劳动周等实践活动搞起来,把考核评价体系建起来。特别是要引导学校和学生加强时间管理,明确一定时间参加劳动,努力做到劳动和学习相互促进。如果只是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事实证明,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不利于有效学好各门功课,增长实际本领。

三是面向全体抓贯通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培养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有序安排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形成各学段依次递进、贯通一致的劳动教育制度,把劳动教育任务落到实处。

四是注重统筹抓协同。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要求面对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学会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塑造自己,提高自身素养。在劳动教育中,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承担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强化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的系统培育。劳动教育仅靠学校关起门来抓是不行的,必须推动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协同实施的机制。家庭要注重发挥基础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社会各方面要发挥支持作用,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条件保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积极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是每个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应尽的义务和共同的责任。

2.劳动教育奠定人生成长基石

学者钟君在《劳动教育奠定人生成长基石》(《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42日)中指出,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用以分析人类历史发展的核心范畴之一,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与时代价值。今天强调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不单是要教会学生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生活靠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从而奠定人生健康成长的基石。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不仅凭借劳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实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而且人最终也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本质。劳动不但创造了人的物质生活,也充盈着人的精神世界。真正的幸福应该建立在劳动创造的基础上,建立在努力奋斗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离开了劳动创造,幸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幸福的本质应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体来说,幸福就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过程幸福和结果幸福的统一、眼前幸福与长远幸福的统一。当前,随着经济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充裕,一些人的劳动观念出现了偏差,比如,只想不劳而获、投机暴富的病态心理,好逸恶劳的“啃老”观念,等等。尤其是一些大中小学生把劳动与劳累、痛苦联系起来,视之为休闲和享乐的对立面。这些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加强劳动教育,树立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的劳动价值观。

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劳动,不仅为幸福实现提供物质条件,而且劳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体验;劳动不仅能为个人创造美好生活,也能给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身处新时代,让我们积极践行正确的劳动观,浇灌幸福之花,实现自己的时代担当。


附页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

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2020320日)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一)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基本原则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强化综合实施。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二、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四)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五)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六)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七)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八)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三、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九)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2项生活技能。鼓励学校(家委会)和社区等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十)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

(十一)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四、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

(十二)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学校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

(十三)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

(十四)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各地区要统筹中央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十五)多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各地区要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五、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做好督促落实。省级政府要加强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市地级、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劳动教育的职责,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十七)强化督导检查。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对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

(十八)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积极宣传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先进事迹。注重挖掘在抗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1

版权所有©北京科技大学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