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悟行进
北京科技大学共青团理论学习周报
主编:校团委研究室 2020年06月07日 第9期(总第103期)
★学习进行时★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前所未有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救治,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
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
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
要有针对性地推进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修改和制定工作。
我们要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以及地区热点上的协调沟通,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携手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传染病疫情、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为国际社会实现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2016年10月16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上的讲话
广大卫生计生工作者恪守宗旨、辛勤工作,以实际行动培育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017年8月17日,在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怀广大卫生计生工作者,采取切实措施帮助他们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加快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开创我国卫生和健康事业新局面。
——2017年8月17日,在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20年6月1日出版的2020年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文章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作出这个重要判断,是有充分依据的。国际社会普遍赞赏我国发展成就。
文章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二是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三是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既要看量化指标,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在科学评估进展状况的基础上,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进行认真梳理。从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从区域看,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从领域看,主要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明显。
文章指出,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一是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二是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三是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四是要健全社保兜底机制。
文章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各地发展水平有差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的工作也应各有侧重。要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客观真实反映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形成良好预期,坚定发展信心。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实践指南针★
教育要情
1.教育部召开党组扩大会学习贯彻2020年两会精神
2020年5月29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学习贯彻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精神。会议重点传达了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关于教育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有关内容,并对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指出,今年全国两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调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强调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强调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强调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坚定中国信心、凝聚奋斗力量意义重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言简意赅、求真务实、基调鲜明、重点突出,要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不同工作的不同性质、进程、节奏中认真体会、深刻把握。
会议强调,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教育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切实把两会精神落到实处,努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
会议要求,教育系统要深刻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弘扬“奋进文化”,践行“一线规则”,统筹抓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一是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继续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采取针对性举措有效应对“疫后综合征”。二是抓好考试招生工作。严格考试组织管理,做好预案准备,加强工作统筹,确保平稳有序、万无一失。三是抓好教育脱贫攻坚。树立总攻意识、建立总攻机制、组织好总攻形式、聚焦总攻目标,做到人人尽责、个个出力,尽锐出战。四是抓好义务教育。继续实施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基本消除大班额。持续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五是抓好职业教育。继续面向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扩招,面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养新兴领域相关专业人才,打通校企合作、东西协作、就业联动等体制机制。六是抓好高等教育。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强化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七是抓好就业工作。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百日冲刺”行动,实施好十大行动,千方百计让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八是巩固4%成果。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真正过紧日子,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九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落细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解决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引导教师安心从教。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促进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十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
2.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印发通知部署2020年大学生征兵工作
日前,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下发通知,就做好今年大学生征兵工作作出部署。
通知强调,各地要着眼为部队输送更多高素质兵员,进一步加大工作指导和政策激励力度,全力做好大学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征集工作,为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提升部队战斗力补充优质兵员。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教育厅(教委),要明确辖区内高校大学生和毕业生征集任务,把征集毕业生作为今年大学生征兵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优化大学生征集规模结构,提高应届毕业生征集比例。各地要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常态化设置征兵体检站,畅通大学生入伍绿色通道,做到大学生随时报名应征、随时上站体检。对于大学生特别是毕业生合格人数较多的单位,要纳入省域统筹范畴,确保合格的大学生特别是毕业生能够优先参军入伍。各地要出台具体办法,将参加抗疫一线任务的工作人员及其子女,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纳入优先征集范围。县(市、区)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在审批定兵时,要综合衡量大学生特别是毕业生所学专业和部队需求,充分征求个人服役意愿,尽量安排到专业对口岗位,最大限度实现人岗匹配,发挥人才使用效益。
通知明确,从2021年起,扩大“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由目前的每年5000人扩大到8000人,重点向“双一流”建设高校倾斜。专科学历学生参军退役并完成专科学业后,从2022年起,可免试入读普通本科或成人本科。“24365”校园招聘网将设立专区,为退役大学生士兵求职就业畅通渠道。各地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出台激励高校毕业生参军的优惠政策,鼓励广大优秀学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报名参军。
通知指出,各级要切实把大学生征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完善奖惩激励制度措施,完成好大学生特别是毕业生征集任务。
3.教育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纲要》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一是强调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别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高校据此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侧重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二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明确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七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内容,并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学。高等职业学校根据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分类推进。
三是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高校要着力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努力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四是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通过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在不同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鼓励学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加强系统研究。
五是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教学绩效考核等评价考核中。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纲要》强调,各地各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推进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不断完善政策配套,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教育部将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教育部将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校、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
全团要讯
4.团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传达全国两会精神 研究贯彻落实举措
5月29日下午,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主持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传达全国两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举措。书记处常务书记汪鸿雁、书记处书记徐晓分别传达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精神,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奇巴图及团中央直属机关其他四位全国政协委员交流了学习体会和工作建议。书记处书记李柯勇、吴刚,派驻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和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2020年全国两会是在我国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收官阶段,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洞察时代发展大势,饱含人民至上情怀,彰显攻坚克难决心,展现新时代大国气象,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审议通过了民法典,作出了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对统一全国人民思想认识,坚定同舟共济的信心,维护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扎实走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里程”具有重大意义。全团要自觉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全国两会各项决策部署上来,为赢得抗疫斗争、全面恢复经济社会秩序,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继续贡献力量。
会议指出,要立足共青团本职,结合共青团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要准确领会党中央对当前大局大势的分析判断,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地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要高质量完成全团已部署的脱贫攻坚工作任务,以决战决胜的精神状态推进全团定点扶贫、“三个十万+”、东西协作、对口援疆援藏等各项工作,同时注意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要千方百计做好促进青年就业工作,清醒认识疫情影响下就业岗位减少、今明两年毕业生就业“窗口”叠加等严峻挑战,高度关注经济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青年就业问题,竭尽全力抓好就业帮扶工作,为国家分忧、为青年解难。要乘势做好宣传思想引导工作,向广大青少年讲好伟大抗疫斗争的生动故事,紧紧抓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始终绷紧防范化解风险这根弦,教育引导青少年在现实观察和国际比较中增强制度自信。要驰而不息地抓好团的组织建设,按照团十八届二中全会各项部署大抓基层、狠抓基层,努力将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工作中形成的实践成果转化为组织成果,通过坚实过硬的组织成果创造更多、更大的实践成果。要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通过激发青年在严峻复杂形势下拼搏奋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带领他们在重大任务、重大建设、重大斗争中展现青春担当、贡献青春力量、不负青春使命。要积极推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对接,将青年工作的重点任务、重要领域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努力形成战略格局、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撑。
会议强调,团的各级领导机关要带头示范,率先在自身工作和运行中落实全国两会精神。要进一步强化“过紧日子”的意识,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在办公、会议、差旅、举办活动等各个领域降耗减支,树立起团的机关厉行节约、团的干部勤俭节约的公共形象。要毫不松懈地协调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积极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团干部培训、青少年活动、直属单位经营等方面的有效形式方法,既要做到守土尽责、万无一失,又要只争朝夕地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完成全年既定目标任务。
5.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布指导意见 加强县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
近日,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布《关于加强县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强县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作出整体部署。同时,发布《县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工作指引(试行)》,对县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的基本任务、规范标准、路径方法提供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引。
《意见》指出,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在实践中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织平台。要进一步加强县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创新运行机制,使基层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成为共青团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重要载体,在引领青年思想、凝聚青年力量、动员青年建功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意见》强调,通过普遍成立县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建立基层青年志愿服务队、联系培育青年志愿者组织、实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完善工作机制等着力健全县级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体系;通过完善内部治理,共建共享阵地、增强造血功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等,不断提升县级青年志愿者协会活力;通过建设专业化队伍,立足社区需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选树先进典型、弘扬志愿文化、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在服务中心工作、引领青年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
自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团中央把基层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持续推进,依托各级共青团组织,逐步形成由全国协会、省级协会、地(市)级和县级协会组成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协调和管理体系。团的十八大后,为健全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动员体系,提升基层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活力和社会功能,强化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政治属性,发挥在实践中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组织平台的重要作用,团中央提出加快推进县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的要求。
★学术三江源★
1.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学者王一鸣在《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日报》2020年06月04日)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改革开放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期的新形势下,《意见》对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主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战略选择,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根本途径。
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产权制度不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不健全、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等短板和弱项。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在这些关键性基础性领域实现突破和创新。完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也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前提。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配置效率的前提。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我国商品和服务市场发展迅速,但要素市场发育明显滞后,存在要素市场化配置不充分、要素流动不畅、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中国的改革进程是与对外开放分不开的,进入新时代,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进入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开放的鲜明特点是制度型开放,更加注重国内规则规制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这就要求: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制度型开放高地建设;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变革。
2.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学者陈武在《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人民日报》2020年06月05日)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时刻,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脱贫攻坚是一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我们要深刻认识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深远意义,进一步坚定必胜信心和决心,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唯有再接再厉,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所面临任务的艰巨性,不断提升贫困治理能力,运用科学思维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进一步增强各项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精准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强化战略思维,集聚优势资源,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要强化辩证思维,做到统筹推进,善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要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多措并举,补齐短板弱项;要强化创新思维,注重精准施策,努力实现高质量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这就要求我们发扬优良作风,完善体制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真正落地见效;加强作风建设,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完善制度机制,层层压实责任;着眼长远长效,推动脱贫摘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咬定目标、攻坚克难,努力向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附页1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作出这个重要判断,是有充分依据的。
——从综合发展指标看,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18年经济总量9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合约9770美元,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位居前列。从人类发展指数看,2017年在世界189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排在第86位。我国城镇化率接近60%,高于中等收入国家52%的平均水平。
——从人民生活水平看,党的十八大确定的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目标,可以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18年底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660万人,2012年底以来累计减少8239万人,成效举世公认。我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如以家庭年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作为标准,已超过4亿人。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已降至28.4%。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2018年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3辆,高于新加坡和香港;住房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6.9和46.7平方米,高于一些发达国家。
——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看,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2018年已达48.1%。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均预期寿命2017年达76.7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4.2岁。我国农村居民接入电力的比例为100%(2016年),饮用安全水源的人口比例达95.8%(2015年),均远高于87.4%和71%的世界平均水平。
国际社会普遍赞赏我国发展成就,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优等生”。这印证了我国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是实实在在的。
第二,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短板问题。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就是我们的衡量标准,不宜再作调整。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所有市县、所有人届时都要翻番,更不意味着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届时都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对此,思想上要统一认识、广泛宣传。
二是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中有的是绝对指标,比如脱贫,是指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现行标准是指农村居民每人每年生活水平在2300元以下(2010年不变价),这与“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是一致的。同时,也有不少相对指标,如环境改善方面,要求劣V类水体比例低于5%,这类指标将来还要持续改善。
三是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在时间节点上是一致的。可以说,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任务,也就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既要看量化指标,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
在科学评估进展状况的基础上,我们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进行认真梳理。
从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分别占40.7%、20.2%,65岁以上贫困老人占18.5%,多数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和条件。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4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问题;二是贫困家庭孩子辍学问题;三是部分贫困人口仍住危房问题等;四是还有100多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从区域看,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要重视3种情况:一是“三区三州”地区,贫困人口较为集中,自然条件极端恶劣,脱贫攻坚任务最重,是“短板中的短板”。二是“三区三州”以外的中西部地区深度贫困县,这些地区多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人口比例大,基础设施等条件薄弱。三是部分已脱贫摘帽但返贫风险较大的地区,大多属于发展严重滞后、生态非常脆弱的地区,产业基础普遍较弱,脱贫成果有得而复失的隐忧。
从领域看,主要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明显。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艰巨,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繁重,城市黑臭水体、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底子薄弱。贫困地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状况较差,很多地方没有打通“最后一公里”。此外,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有待进一步防控和化解。
第三,下一步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现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还有不到两年时间,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一是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一鼓作气、连续作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要避免浮躁情绪,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把扶贫工作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最后堡垒。要坚决克服“数字”脱贫、“指标”脱贫等问题,有效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掉队。
二是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要着重抓好京津冀等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治理“散乱污”企业,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抓紧解决城市黑臭水体、垃圾处理、工矿企业污染、机动车排放污染等城市环境突出问题。要全面开展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要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育幼养老等方面投入,解决好部分群众上学难、看不起病、住危房等急迫的现实问题。要加强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房改造,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有机统一。
四是要健全社保兜底机制。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老弱病残等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综合运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救助措施,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兜住基本生活底线。要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同时,要堵塞漏洞,防止骗保和养懒。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各地发展水平有差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的工作也应各有侧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要继续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啃下硬骨头、完成硬任务。中西部发展水平相对好些的地区,要按照既定部署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可持续性。东部一些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要在目前发展基础上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力,同时持续做好东西协作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这也是硬任务。要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客观真实反映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防止不切实际吊高胃口,避免盲目攀比。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形成良好预期,坚定发展信心。
当前,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结合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部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