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悟行进
北京科技大学共青团理论学习周报
主编:校团委研究室 2021年5月26日 第10期(总第126期)
★学习进行时★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
韩正在北京观看着陆情况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贺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你们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卓越功勋!
习近平强调,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精心推进行星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火星着陆情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现场宣读了习近平的贺电。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24日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了为期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空局、阿根廷、法国、奥地利等国际航天组织和国家航天机构开展了有关项目合作,将共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贡献智慧和力量。
★实践指南针★
教育要情
1.郑富芝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并发言
2021年05月18日,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在线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部长级圆桌会议并发言。
郑富芝指出,联合国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战略举措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一是纳入国家规划,明确行动目标。按照协调、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规划的重点。以生态文明教育为重点,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危机应对能力。二是修订课程教材,深度融入教学过程。将节粮节水节能、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纳入品德、地理、生物等必修课程教材中,重点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使全体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基本知识。三是健全激励机制,保障有效实施。在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中开设生态文明相关课程,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遴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开展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对优秀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成果予以奖励推广。
郑富芝强调,面向未来,我们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国际合作,加强经验交流和互鉴,推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为顺利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此次大会于2021年5月17日开幕,为期3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合作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出席大会开幕式。来自60多个国家的教育部部长或副部长出席部长级圆桌会议。
2.掀起新发展阶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新高潮 教育系统纪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五周年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召开
2021年5月17日,教育部党组召开教育系统纪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五周年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翁铁慧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要集体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来一场思想再出发的总动员,快速升温贯彻落实的实际行动;打一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战,掀起新发展阶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新高潮。
陈宝生指出,重要回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论述的新发展。重要回信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情真意切、催人奋进,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地位作用的再强化,对哲学社会科学使命任务的再赋能,对哲学社会科学责任担当的再鼓劲。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陈宝生强调,要迅速掀起新发展阶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新高潮。
一是在武装头脑上下功夫。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二是在理论创新上下功夫。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基,不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透讲清楚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
三是在育人育才上下功夫。“大思政课”要善用之,新文科要善建之,大时代要善应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初心不改感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
四是在体系构建上下功夫。不断优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话语、教材、期刊体系,真正形成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中国学派。
五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上下功夫。追根溯源,兼容并蓄,面向世界,不断提炼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大力弘扬中华文明。
六是在干实事解难事谋大事创新事长本事上下功夫。干学界期待的实事,解纲举目张的难事,谋立梁架柱的大事,创引领未来的新事,长善作善成的本事。
陈宝生指出,要全面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保证,强化党在把方向、守阵地、建队伍、强保障中的领导地位。
始终坚持中长期规划引领的特色经验,推动战略转型、强化自主创新、引领迭代升级、深化开放融合。
始终坚持培养一流人才方阵的关键支撑,以培育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家为总牵引,布局引领未来人才体系,培养“大先生”。
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的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提高斗争本领,有效防范和抵御意识形态渗透。
3.教育部办公厅举行党史学习教育“亲历辉煌”青年干部专题联学活动
2021年5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举行党史学习教育“亲历辉煌”青年干部专题联学活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活动并讲话。
陈宝生强调,教育战线广大青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的四点要求作为行动自觉,转化为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践行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光彩。
陈宝生指出,青年同志要增强历史意识,树立贯古通今的大历史观。历史是身份的来源、规律的总结、经验的凝练,回答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路要怎么走”的问题。要了解我们党在民族危亡之际诞生、在硝烟炮火之中壮大、在革命和建设中走向辉煌的光辉历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历史事实中坚定道路自信,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注重吸收历史经验,转化成适应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的生动实践,在学党史、悟思想的过程中传承基因、赓续传统、坚定信念、淬炼思想、磨砺本领。
陈宝生强调,青年同志要涵养教育情怀,坚定教育报国的初心使命。重点学习党领导教育发展的历史,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理解教育,深刻了解教育报国的历史、教育发展的成就、教育创新的机遇,摆脱功利心,在奉献和牺牲中成就一番事业。教育是有情怀的事业,家国情怀是构成教育情怀的深厚基础。要在受教育、干教育的过程中,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情怀的人。
陈宝生要求,青年同志要弘扬担当精神,彰显不负韶华的青春力量。在百年党史、党领导教育的百年史中,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人。多年来,教育战线广大青年中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敢于担当、默默耕耘的先进模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坚定理想信念,始终爱国爱民,增进品德修养,锤炼能力本领,矢志砥砺奋进。
全团要讯
4.社区青春行动工作部署会召开
2021年05月14日上午,共青团社区青春行动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对共青团在社区领域开展工作进行谋划部署。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汪鸿雁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实施社区青春行动是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引领服务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和全面深化共青团改革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聚焦主责主业,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功能,引领广大青少年在社区中提高参与意识、加强实践锻炼、增长本领才干;要发挥好组织动员和社会动员优势,活跃社区团的组织和工作,构建共青团参与社区治理人员、项目、阵地、资源“四位一体”工作模式,提升社会领域团的“三力一度”。
会议强调,当前要以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社区为重点,通过常态化、机制化开展“四点半课堂”、“智慧助老”、社区“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和弱势青少年群体帮扶等服务,不断增强共青团社会功能,打造社区领域共青团工作品牌。
★学术三江源★
1.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
学者李军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求是》2021年05月14日)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深刻领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精髓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对一个政党来说,立场是根本问题、首要问题,决定其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人民立场,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表明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全部工作都要围绕“人民”这个中心,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立场决定方向,决定行动的优先序,尤其在危急时刻和重要关头最能体现我们党的价值追求。坚持人民至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作出正确抉择的前提。只有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才能作出正确决策,确定最优路径,并依靠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紧紧依靠人民,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党将在更高水平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我们必须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把民心民意体现到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政策。
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始终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从作风上保持与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永葆青春活力和强大战斗力的重要“秘诀”。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作风建设,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大振。
2.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根本指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学者田芝健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根本指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华日报》2021年05月18日)中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根本指针。
科学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牢固确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的基本思想,要不断增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共识。
生动揭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揭示了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的朴实道理;提出了坚持生态环境保护惠民、生态文明建设利民、生态绿色发展为民的实现路径,明确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展“美丽经济”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的路线图。
系统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理、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辩证理念的必然要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必须确立与绿色发展理念、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生态环境法律规范相一致的思维方式;必须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空间格局;必须不断转变社会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的生态化、绿色化、现代化、文明化。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一是坚持系统观念;二是坚持算好大账,就要算好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三是坚持尊重生态规律;四是坚持一体化战略战术,着眼于国家生态保护和修复全局、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局;五是实施重大工程和基础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有力体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是贯穿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重大任务、工作步骤、方法路径等,是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生态问题、广泛开展生态文明领域国际合作、务实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推动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史再回眸★
1985年5月23日-6月6日 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会议作出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
1991年5月23日-27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会上发表讲话,高度评价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指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