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共青团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团学新闻 院系新闻

北科“十佳”!她是潘贞颖!

志愿服务,我在路上

个人介绍

潘贞颖,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感知232班,现任感知232团支书、自动化学院团委组织部副部长、“一站式”学生服务大厅助管。到梦空间总服务时长350.5小时,志愿北京总服务时长210小时,桂志愿总服务时长62小时,曾获北京科技大学十佳志愿者、北京科技大学银星志愿者、自动化学院十佳志愿者等称号。



志愿星火初绽,实践砥砺深耕

高考后的盛夏,当同龄人沉浸在假期惬意中时,潘贞颖同学选择走进家乡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投身生源地助学贷款服务工作。在为期月余的实践中,她日均审核数百份贷款材料,同步处理线上线下百余份合同,以"零误差"标准守护着每个家庭的希望,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她的专业能力,更在人际沟通的维度上为她开启了一扇崭新的成长之门。



在服务窗口的方寸天地间,她悄然观察着资深同事们的待人接物之道:面对因材料缺失而焦灼的家长,其他志愿者总会先递上清茶,用乡音娓娓道来政策细节;当银发老人对还款流程露出困惑神情时,志愿者们便把宣传手册便化作图文并茂的"说明书",耐心为老人一步一步讲解流程。这些生动的服务场景,让深刻领悟到:真挚的共情力远胜于机械的流程宣读,温暖的服务态度恰是化解焦虑的良方。

受此启迪,她开始将观察所得化为实践智慧。她开始学着他人的模样服务前来办理业务的学生家长。办公桌上的绿萝见证着这个青涩女孩的蜕变——她的笑容日渐舒展,言谈间渐染从容气度,恰似窗台绿植在夏日里蓬勃生长。



大学的新剧本开启,这份沉淀于盛夏的沟通智慧绽放出别样光彩。新生运动会上,她以热情洋溢的姿态迅速融入举牌员团队;寒假招生宣讲时,她站在高中母校的讲台上,将北科介绍给学弟学妹们。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背后,是那个夏天种下的沟通种子在持续发芽

这段独特的实践经历,不仅让她将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深植于心,更赋予她破茧成蝶的沟通力量。



支教薪火相传,文化润心致远

当社会实践的号角走进北科校园,潘贞颖同学又以全新的姿态续写着她的志愿篇章。"壮苗计划"如同一道破晓的晨光,在她的精神世界里镌刻下新的注脚。

这项由北京广西大学生联谊会发起的公益项目,聚焦广西乡村教育振兴,为少年们搭建起通向广阔世界的阶梯。一次偶然的机遇,让她以支教志愿者身份走进八桂大地的乡村课堂。初时不过怀着传递知识热忱的她,未曾料想这段经历会如春雷般叩响心灵,重塑着她对志愿服务的深层认知。



在青山环绕的教室里,她将非遗壮锦化作育人载体,精心设计出别具匠心的手工绘画课程。当孩子们的指尖触碰到千年纹样的温度,当画笔在纸盘上晕染出新的生命,她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童真表达,更是一扇扇即将开启的心灵之窗。她觉得那些跃动着文化基因的童真创作,不该囿于山村的晨昏,它们值得在更广阔的天地绽放光芒。



于是在课后,她主动与"向阳而生·2024艺术旌阳"策展团队对接。当承载着壮乡少年梦想的纸盘画跨越千里,在都市艺术空间绽放异彩时,她读懂了志愿服务的真谛——志愿服务绝非用形式主义的时长堆砌自我感动的泡沫,而是要以真诚为桨、以奉献为帆,在心灵的江河中将他人渡往更广阔的世界。



笃行步履不停,志愿长歌未央

这份觉醒化作火种,点燃了她继续服务的志愿征程。从奥运城市文化节到蓝立方中非论坛保障工作,从特殊儿童关怀行动到长城马拉松赛道,累计超300小时的服务时长背后,是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



在拿到北京科技大学2023-2024学年十佳志愿者的称号之后,她说“志愿服务是一场路途遥远的修行,一路上我们会与不同的人相遇,也会邂逅更加优秀的自己。所获得的称号不过是身后的小小路标,而真正值得倾注心力的,永远是脚下这片未被踏足的土地,是此刻正等待被点亮的前路。如果可以,我希望我能一直在路上。”



写在最后的话:

回想起我的志愿经历,比起每天处理几百份合同的枯燥、八月教室里流下的黏腻汗水、冒着大雨也要完成任务的无奈和清晨长城边上的寒风。真正令我触动的,是资助办里同事间的相互帮助和面对巨大工作量时的彼此加油打气;乐业县城里,我们处理完工作之后一行人出发去当地人推荐的店里嗦粉;大雨打乱奥运文化节演出计划后,歌手在屋檐下重新为大家哼唱的旋律;长城脚下,我们几个志愿者相互依偎彼此取暖。志愿活动的辛苦过后,留下的只有珍贵的回忆。

希望我们在参与志愿活动的时候,都能抛下功利性的目的。当我们褪去所有社会标签,以纯粹的灵魂触碰另一个灵魂,我们方知志愿活动最珍贵的馈赠,从来不是简历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人与人之间短暂相遇后所产生的温暖瞬间。



版权所有©北京科技大学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