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至196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经历了曲折,但仍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工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的许多工作,都是在那个年代开始布局的。
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一、工业建设
工业建设方面,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在钢铁工业方面,除了我国最大的鞍山钢铁基地进一步建设以外,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主要是在这十年中建设起来的。在机械工业方面,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一部分现代化大型设备。1956年7月,中国第一座汽车制造厂成功装配出第一批“解放”牌载重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1964年,我国主要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已达90%以上。特别突出的是,石油工业发展成为这个时期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首先建设完成了大庆油田,随后又开发了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1965年国内需要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使我们能够自豪地宣布: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二、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在1958年至1965年期间,全国铁路里程新增超过9000公里。鹰厦、包兰、兰青、兰新、川黔、黔桂等铁路线陆续通车。除了西藏,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也首次迎来了火车。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事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大部分县、镇都通了汽车,沿海港口新增了十几个万吨级泊位,远洋航运开辟了通往东南亚、欧洲和非洲的三条航线。
三、农田水利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长期不懈地大规模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一时期建成的安徽省的淠史杭灌区、内蒙古自治区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北京市的京密引水渠等以灌溉为主的大型枢纽骨干工程,以及各种类型的水库,在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发展成绩显著。1958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正式成立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统一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提前完成,新的十年(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在1963年制定。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原子弹装置核爆炸试验成功。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进入了国防现代化的新阶段,为保卫世界和平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科学研究方面,1965年我国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五、教育卫生事业
教育卫生事业成就可观。1957—1966年,高等学校毕业生近140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约211万人,分别为1950—1956年的4.9倍和2.4倍。医疗卫生机构大幅增加,全国城乡卫生医疗网基本形成。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疟疾、鼠疫等疾病,或被灭绝,或得到有效防治。毛泽东曾写下“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诗句,表达对消灭血吸虫病这一奇迹的赞叹。
六、文学艺术
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大量涌现。如小说《青春之歌》《创业史》,电影和舞台剧《红色娘子军》《霓虹灯下的哨兵》,歌剧《江姐》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更是这一时期的经典。
七、民族经济文化建设
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迈出较大步伐。许多地方兴建了一些大型现代工业基地,结束了民族地区没有现代工业的历史。一批高等学校在民族地区建立起来,当地建设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得到培养。
10年间,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其中大部分成为后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党的队伍进一步发展。全国党员人数从1956年的1073万人发展到1965年的1895万人。另外,这个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得到进一步巩固,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夯实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但先辈们有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这段历史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为今天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责编:王钰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