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古城寻径忻州古城调研实践团队长为外国语学院德语19班的杨博,队员有数理学院的闫柯政,机械工程学院的徐若冰,自动化学院的刘小微、刘科成、秦得彰,计通学院的郭子正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宁世翔。本次实践以家乡的古城为调研实践对象,立足于忻州古城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积极了解、体验与古城相关的民俗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同时助力家乡建设,为古城的宣传尽一份责任,提高其影响力与知名度,呼吁更多人来关注本地的历史名城建设与优秀民间文化。
“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致匠心》
过去几天里,我们走访了忻州古城内许许多多的人,他们拥有不同身份、从事不同行业、致力于不同领域。但有一群人,内心绽放着独特的“倔强”与“执着”,对于自己的事业有着独特的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对自己的工作和产品有着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他们的存在使得祖先留下的种种文化与艺术结晶代代薪火相传,使得后世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得以领略祖先遗产的魅力与光辉。他们名为手艺人,或是被尊称为“匠人”。
接下来的内容选取了我们对几位古城内手艺工作者的访谈实录,同时呈现这些沉淀了千年时空的传统手工艺的真实模样。
PART 1
面塑
地点:
忻州古城内
大海面塑
走进面塑工艺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山东、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它是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远流长。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犷、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QA访谈摘录
Q: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门手艺的?
大概在2007年开始接触这个行业,开始拜师傅学习,有十多年了。
Q:可以简单介绍下面塑的制作流程吗?
首先讲究配方,先要和面,要讲究什么样的面和出来可以达到不开裂不发霉的效果;其次就是构思作品先做个头像、搭个架子,之后就是逐步穿衣完善的过程。
Q:您这里的面塑和其他地区的有什么区别吗?
每个手艺人的想法都不一样,面塑的风格是跟着手艺人的思绪与路线走的。如果要特别区分的话,山西的面塑比较粗犷一些、比较夸大、形象一些。
Q:古城这些年的发展给您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古城的发展首先是让周围的人们了解到了面塑。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面塑的制作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面塑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中国的老手艺,年轻人们好多年都不知道有面塑这个行当了。现在的话因为工艺、材料的改进面塑又慢慢走入了人们的生活。能在古城设一个摊位,我可以让很多人熟悉面塑,知道这就是中国的老手艺,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了。
心得
之前对面塑知之甚少的我们这次学到很多,面塑工艺之精湛和灵活令人称妙。除了继承传统的技法,我们在店内看到了很多具有现代化元素的面塑工艺品(如右图)同样吸引着顾客,这种结合与变通相信能给面塑工艺带来更多人的关注与青睐。希望更多人能够对这些艺术有所了解,不负手艺人的良苦用心。
PART 2
陶瓷
曾费劳工无限心
方知日用寻常品
塑形绘影艺超群
配料调色细且精
——摘自《游景德镇》
关于陶瓷
陶瓷艺术,广泛讲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它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一般来说,陶瓷生产过程包括坯料制造、坯体成型、瓷器烧结等三个基本阶段。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此后随着人们观念与技术的不断进步,陶艺品的实用性与艺术性都在不断增强,在历朝历代都有其各自的风格与发展。陶瓷在现代仍能得到许多包括甚至包括外行人在内的关注与青睐。
QA
访谈摘录
Q: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从事这门手艺的呢?
从上大学开始的。我是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的,毕业以后从事这门工作,然后拜师,在专业的道路上不断摸索、精进。
Q:您有什么自己的想法与创新呢?
我自己的话,在这里主要做的是仿古瓷,仿宋的五大民窑,整体上走的是“老”、是古朴的风格。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融合一些现代的色彩和器型。
Q:古城这些年的发展给您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作为老忻州人,在古城活化以后会有机遇在这里开一个店。除了售卖一些成品之外,我这里还有体验式店面的开放,只要有想法和兴趣的,大家都可以来实现自己的想法,制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在我们自己的作品之外,往往也会在客人的作品中得到一些美妙的创意,这在我们制作上、推广陶瓷文化上也是一个帮助。
陶瓷艺术是家喻户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格也很多元。但最值得一提的是陶艺店开放的体验项目,让游客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亲自拉坯、上色。我相信这也是对陶艺最好的传播与发扬的方式之一。
PART 3
面 坊
古城面坊
相较于前两者的艺术性,古城面坊的从古至今的存在更富有生活性、实用性,面向的是每一位古城居民的碗筷与舌尖。民以食为天,面食更是北方人民最重要的的主食之一,我们走进面坊,了解从古至今,面坊如何对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为我们餐桌上一碗碗可口的面食提供食材。
QA
访谈摘录
Q:可以简单介绍下面坊采用的制作工艺吗?
可以。从源头开始说,以前采用的主要是石磨,曾经劳动人民用它来生产每天吃的米和面,它转速较慢,用人或驴来拉,速度慢了温度才会低,才会把粮食里的一些精华保留下来。我们今天依然坚持这种纯天然、健康的理念,只不过使用的是更高效率的现代化生产机器......
(之后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面坊内极其现代化的生产流程)
Q:古城这些年的发展给您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变化肯定是有的,古城对所有饮食商家的要求都是要使用纯天然的、没有添加的原材料,对得起市内市外的游客。我们的面粉也是主打这个,所有的粮食都是精挑细选、真材实料。这也算是古城饮食的一个名片吧。古城的建设给了像我这样的创业者很好的机遇,吸引了投资,促进了消费等。
祖先的智慧也在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地迭代更新,对于面粉,从磨盘到现代化加工,面坊在保留祖先的理念与坚守的同时,采用了更先进的设备与技术,这也是传统工艺随时代而进化的典范。
写在最后
实践团队对几位手工艺从业者和经营者的采访是这几天让每一位成员收获与感悟最为丰富的项目之一,我们对他们和他们所掌握的技艺怀有发自内心的敬意,并且期待着通过我们后期文字与视频的宣传,能为这些优秀的传统民间智慧与艺术结晶的传承与发扬尽自己的一份力。
古城寻径访谈录 (二)
在忻州古城近年来的建设过程中,除了手工艺人留下的对传统手工艺在这里进行传承、发扬的故事,还有那些许许多直接参与古城建设,为打造忻州古城这一地域名片贡献了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的各行业从业者们的身影,包括维护人员、演出人员、旅店商户......本篇访谈录我们聚焦于这些古城建设过程中各行业人的“群像”,走近他们的工作日常以及他们与忻州古城之间的那些羁绊与故事。
地点
壹城倾宿
民宿旅店
作为风格古朴、致力于为游客打造纯正的古韵自然景观居住环境的古城特色民宿,它也见证了这些年古城的发展。其经营者我们介绍了民宿的经营理念和现状,以及经过几年以来参与古城的发展建设后自己的感受与心得。
地点
南城门楼
门卫室
QA访谈摘录
Q:叔叔您好,请问您平时主要负责的工作是什么呢?
我的话负责的主要是南城门楼及其周围这一块的游客、车辆的秩序维护,同时我个人也会帮助一些商家的货物搬运什么的。
Q:您觉得游客是否有些行为会对古城现在的维护和发展造成损害?
其实说实话,最值得说的一点就是游客们有时候会乱扔垃圾,给维护工作也好、其他游客的体验也好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话都还不错。
Q:请问您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呢?
困难的话就是在古城举办一些活动啊、节日啊的时候游客的人流量会非常大,外围的车辆、交通维护,以及城内一些秩序维护都要兼顾,这些时候工作起来会稍微辛苦一些。
作为还在发展建设中的一处地理名片,忻州古城维护人员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古城的建设也需要我们每一位市民与游客的共同支持与参与,遵守秩序、文明游览应当是我们最基本的准则。
有关背景
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曾登场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据说其为山西忻州人,与名将关羽为同乡。传闻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貂蝉拜月的典故也成为了后人创作戏曲、绘画、舞蹈等艺术作品的素材。
忻州古城推出《貂蝉拜月》舞蹈演出,除吸引游客、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外,同时可以将貂蝉的故事作为一种文化去保护传承。甚至可以将其演化为一种文化符号,与秀容当地的雕塑或是其他景观项目相结合,增添古城的文化魅力。
写在最后
一座千年古城生命力的重新焕发远远不能只归功于某几个行业、某几个企业,和本地的市民,它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在方方面面的付出,有千年非遗的底蕴沉淀,有新鲜血液的不断涌入,有本地人民的文化认同,也少不了先进潮流的商业理念。
我们通过采访了解到了各行各业人的故事与心声,期待着它们能被更多人听到,期待着我们的宣传能够为家乡千年古城在活化的过程中吸引更多的关注、传承与发扬。
(责编:赵晗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