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共青团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团学新闻 院系新闻

银杏实践速递 【晋心】天留宝塔藏忠骨,地籍灵岩护将才

忠义相伴,一代传奇

提起杨家将,你会想到什么?

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穆桂英挂帅?亦或是杨宗保在战场上的英勇身姿?但你可能不知道,杨家将也是山西的吧,终究是你孤陋寡闻了。

俗话说:三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在山西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不在少数,而杨家将也在这个地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杨家将的风云传奇






杨家令公



看杨业如何执掌风云!

杨业,年少时又叫杨重贵,是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其父杨信在归附后汉的时候,结交了当时的河东节度使刘崇,派时为少年的杨业到太原。后来杨业的父亲投靠后周,但把他留在了太原。年少英武的他很受刘崇的看重,被收为养孙,改名刘继业,后世便由此称其为杨继业。北汉灭亡以后,他归降北宋,宋太宗一向清楚他的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并让他恢复原本的杨姓,单名业。杨业领八千火山军挂帅扫北,掌中一口九环金锋定宋刀,横扫雁门,威震北国。杨业每临阵前必举红令字旗为号,军中习称为“金刀令公杨无敌”。令公领兵直攻到辽国都城幽州,逼得辽主天庆梁王耶律尚纳降称臣,从此宋辽两国便以白沟为界南北分疆,暂止兵戈。杨业因功授爵火山王,位列开国九王之一。



杨家将自此声名大震

自北汉以来,杨业便一直担负着驻守边关的职责。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扰北汉的边境,因此,他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交战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促使他积累了丰富的边防经验。宋太宗认为,他长期在太原任职,对北方的情况很是熟悉,而且智勇双全,便传召他,任命他担任代州刺史,驻守代州,以防辽兵入侵。杨业领了圣旨,带了两个儿子杨延玉、杨延昭,立即奔往代州赴任。而这杨延昭呀,便是那被宋太宗夸为虎父无犬子的杨延朗!随父降宋后,受职供奉官,这才改名杨延昭。话说那杨业,共有七个儿子。这七个孩子当中啊,他最喜欢杨延昭,经常对旁人讲:“昭儿最像我。”所以,每次带兵征战,他都要带上这昭儿。

杨业带领两个儿子赶到代州时,已是隆冬季节,大雪纷飞,寒风刺骨。虽然天寒地冻,他仍然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亲自率领军民修筑城墙,以防那辽兵来犯。转眼,已是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三月,冬去春回,暖风吹绿了原野,春暖花开,又是辽人南侵的大好时机。由于之前发兵侵扰镇州失败,偷鸡不成反蚀了把米,那辽主一直耿耿于怀,仍想兴兵南犯。只不过,这一次,他决定避开镇州,将南侵的地点选在雁门关,可万万未曾料想到的是,北宋朝廷早已派遣杨业父子到雁门关守株待兔了!

辽国宰相耶律沙与大将耶律斜轸率辽兵十万,浩浩荡荡,直逼雁门关。这雁门关位于代州以北,是代州的门户。一旦雁门关失守,代州必定不保!凭借着代州区区不足两万宋军,要想在十万辽兵猛攻下守住代州,恐怕异常艰难。杨业便喊来延玉延昭商讨,决定出奇制胜,偷袭辽军!他挑选出数千名精壮士兵,从雁门关西边关出发,绕道至雁门关以北。夜里,天上星光灿烂,月色迷蒙,雁门关下,黑压压的辽兵大营依稀可见。夜深人静,趁着辽军入夜休憩的时机,杨业命延玉率领三千兵士从左杀入、延昭率领三千兵士从右杀入;自己则亲率精兵百余骑独闯辽军中军大营。三路兵马,人衔枚,马勒口,分头进发,一阵疾走!靠近辽营时,杨业一声怒吼,手挥金刀,策马直奔耶律沙的中军大帐!耶律沙、耶律斜轸与大部分辽兵都还在睡梦之中,而巡营辽兵的注意力都放在雁门关,只提防关内宋兵出关袭营,根本未曾料想会有宋军从身后杀来。辽兵被喊杀声惊醒,不知宋兵来了多少,只得慌忙爬起床,穿上衣裳,匆匆拿起兵器,投入战斗;有些辽兵甚至连衣裳都没穿好,就已成了那无头之鬼,到阎罗殿报到去了!

辽兵中军帐内,有一个名叫萧咄李的辽邦节度使,自恃武功了得,手执利斧,从帐后杀出,凑巧碰着杨业。两马相交,杀在一处,不到十余合,杨业奋起神威,挥舞金刀,一刀劈下去,这萧咄李的头颅连同头盔飞落马下,正巧碰在马蹄上,像足球一样,骨碌碌滚出老远!辽国宰相见辽兵溃散,已经喝止不住,而且也不知宋兵来了多少,只得带着亲兵落荒而逃。黑暗中,辽兵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杨家父子率领宋军乘胜追击,并命士兵大喊:“杨家将在此,辽狗胆敢来犯,定杀你个片甲不留!”辽兵听到喊杀声,早已不敢再战,丢下无数的军械粮食和近二万具尸体,便惶惶如丧家之犬,向北溃败。眼看天将黎明,杨业清楚敌我兵力悬殊,偷袭获胜,已算侥幸,连忙下令鸣金收兵,不再追赶。雁门关一战,辽兵死亡接近二万,宋军死伤不过几十人,还缴获军械、粮食无数!自此一战,杨业也被世人冠以“杨无敌”的称号!自此以后,辽兵只要见到“杨”字旗号便闻风丧胆,不战自退!




杨家将抗辽的故事极具忠义色彩,由此衍生出来的民间文学创作与传说不计其数,在《黄眉翁赐福上延年》中描述道,杨景奉命镇守三关,可是母亲佘太君的寿辰又不能不去,可谓是忠孝不能两全,但是这时候加入了神仙道化的色彩,上仙黄眉有感于杨景的孝心,于是进献仙桃,仙酒为佘太君祝寿,化解了杨景为国尽忠与为母尽孝的矛盾。

奉命北伐

虽死犹荣

名传千古

公元986年,宋太宗不顾大臣们的劝阻,执意北伐。杨业被任命为西路军的副将,而西路军的主将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忠武军节度使潘美,监军是宋太祖当年的老部下王侁。然而,三人在战争中的配合却并不默契。杨业等人从雁门关出发,连续攻下克云(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朔州(今山西朔州)等几处要地,可是,在这关键时刻,他却被命令后退。恰在他们后退之时,大量辽兵攻入寰州(今山西朔州东),宋军只得立即停下来商量对策。杨业认为辽兵人多势猛,应当避开敌人锋芒,在辽军行军的途中埋伏弓箭手,再配合骑兵对敌人发动突然袭击。可是,他的计划遭到了王侁的反对,这斯监军嘲笑杨业胆小畏敌,坚决主张和辽军正面对决,而主将潘美明知王侁的计划存在很大的漏洞,却仍然支持王侁。杨业无奈,不得不按王侁的安排取道朔州,直逼雁门关。他明白这一去必定凶多吉少,因此在临走之前,特地嘱咐王侁和潘美,请他们务必要在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州南)布置好弓弩手,待他将辽兵引入此地时,马上领兵呼应。否则,他将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

之后,杨业率领的军队在去朔州的路上遭遇了辽军,他们一路浴血奋战,好不容易才按原计划将辽兵引入陈家谷口。可是,现实总不像人们盼望的那么如意,杨家军在陈家谷口并没有得到任何宋兵的接应。望着空落落的荒野山石,看着和自己一起拼杀四方的将士,杨业只能悲愤地仰天长叹!原来,那潘美和王侁为了自己的安全,早已率兵逃离该地,在听说杨业战而不利后,非但没有援助杨业,反而跑得更快!势单力薄的杨业身负重伤,在绝望中奋勇拼杀,直到最后耗尽力气被辽兵擒获。杨业兵败被俘后,辽军主帅亲自来劝降杨业。他说:“将军和我们打了三十多年仗,今天终于落入我的手中,你还有什么话说?”杨业正义凌然地回答道:“我因被奸贼所害,才落到如此地步。不然,你们这小小辽邦,岂奈我何!”辽帅劝降道:“赵宋王朝,君是昏君,臣是奸臣。自古以来,都是凤凰择枝而栖,名臣择主而事,将军何苦为他们卖命呢?我主久慕将军英名,若肯弃暗投明,仍不失富贵。望将军三思。”杨业愤然答道:“我活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要我投降你们,除非日出西山!”看一时劝降不成,辽军主帅便离开了。他一方面命人给杨业治伤,一方面给杨业做好吃的,想通过软的手腕感化他。但杨业始终怀着一颗对宋王朝,对中原民族的赤诚忠心,“不食三日而亡”,长子杨延玉也在陈家谷的战斗中随父战死。




北伐地图




忠义相伴 一代传奇

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为了追求这种希望,杨老令公战死了,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宗保之子)继承遗志继续战斗;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但在中国历史上,凝聚着这种忠烈家风的事例绝非杨家将一家。《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这些家将的传说和故事,相互辉映,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

而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了祖国大业身先士卒的也绝不仅仅只有杨家将这一群战士。回想中国这一路艰难的发展史,在抵抗外国侵略、建立祖国大业、战胜新冠疫情……中牺牲过、奋斗过、付出过的人民又何尝不是。说到底,正是心中有国指引着他们一往无前、不惧险阻。值此建党一百年之际,我们将历史重现,愿这能激起你们心中那隐藏的血性,愿你们将来能成为负重前行的那一群人。

责编:梅思凡)

版权所有©北京科技大学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