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共青团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团学新闻 院系新闻

丝路千华:与名家共言,传非遗文化

“我叫张倍源,是咱们陕西省莲湖区年龄最小的面塑传承人。这些年里,我在丝路非遗这一块呢,一直在做传统文化。”张倍源,人称“面人张”,是西安市莲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莲湖面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倍源老师的面塑技艺承袭自家中长辈,但在将面塑作为自身的事业与价值追求之前,他也曾有过八年在日本学习雕塑、担任动画师的经历。《海贼王》与《银魂》等知名日本动漫的背后,就曾留下张老师的痕迹。回到家中继承面塑技艺之后,张老师也将这几年在海外的见闻与经历巧妙地与面塑结合,将传统文化与“二次元”相融,对面塑进行大胆创新,引来了众多青少年的关注。



这个暑假,北京科技大学丝路千华社会实践小队来到西安丝路非遗文化交流中心内部的张倍源非遗面塑工作室拜访张老师工作室中展览的非遗作品种类丰富,除面塑外,还有剪纸、陶埙、等等。据张老师介绍,这是继今年春晚他与张艺谋导演合作的节目《别开生面》大获成功之后,当地为他搭建的一个聚集了很多西安市最优秀的青年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平台。

“我们这一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青年传承人呢,因为这些都是我自己在这些年不断挖掘、寻找、交流的过程中,我所认识到的这么一部分优秀的、出类拔萃的传承人。当然你会问,青年传承人和老年传承人有什么区别?首先年龄上是有区别的,思维上是有区别的,在创新上,发展、传承上是更有区别的。”

有别于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其他非遗文化传承人,张老师在工作室中所展出的作品,不仅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还有吸睛的形象塑造和与时俱进的题材选取。在面向青少年展开面塑非遗文化课程的过程中,张老师选择将面塑题材从传统中跳脱出来,转而选取了具有“二次元”风格的动漫卡通人物作为形象参考,制作出来的面塑既不失非遗文化产品的本质,又有二次元“buff”的加持。



在塑造可爱的二次元形象之外,张老师也十分注重从时事新闻中获得创作灵感。在他的手底下,不仅有八仙过海、青面罗刹,还有许许多多与我们当代有关的人事物。从抗疫的白衣战士到“一起向未来”的运动健儿,现代生活中那些值得铭刻的英雄与伟迹,也一一在张老师的手中定格。不仅如此,他还独具匠心地在面塑形象中加入种种陕北元素,使面塑中极具动感与美感的人物与陕北文化产生奇妙的链接,令人印象深刻。



张老师十分看重与青年的文化精神交流。“青年为什么要传承传统文化?用最朴素、最根本的话来回答,很简单,你们活得久。因为传承人不是历史文物,他是活着的文化。他活着,那他所代表的,他家里面的那些百年的历史故事、那些技艺就还在。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如果这项技艺的传承人没了,他(当代传承人)没有孩子,没有学生,那这个手艺、这个故事到他这里就断掉了。那你们下次听到这个传承人的时候呢,只有两种情况:一、听传说——可能有这么回事吧,也可能就没啦;二、你会在文化馆、博物馆或着历史馆里面看到他的作品,这就成为文化、历史的东西了,和传承就没关系了。”

在张老师的讲述中,他将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宣传视为了一种毕生的追求。不仅仅是对于面塑,还包括陕西非遗文化中种种珍贵的、现存的传统技艺。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当更多的人被非遗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来时,中华千年以来流传至今的种种文化瑰宝,才能够依托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的生命,永不止息地绚烂下去。而当代青年,也当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珍惜,融入血脉之中,融入对家国的爱与热忱之中,使中华文化与历史的长河永不干涸,使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核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责编:王钰健)

版权所有©北京科技大学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