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共青团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团学新闻 院系新闻

【弘奖风流】吴颖雯:路遥而不坠其志,行远而不改初衷

“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

吴颖雯,女,中共预备党员,2004年3月出生,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法学专业2022级学生,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位。曾获国家奖学金、人民二等奖学金、新生人民三等奖学金、北京科技大学优秀三好学生、铜星志愿者,“青创北京”2024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青振京郊”乡村振兴专项赛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高教主赛道北京市三等奖、第四届京津冀高校社会调查微视频大赛三等奖、“摇篮杯”创新创业竞赛创意赛道特等奖、2022年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三等奖等多项荣誉奖励,所在社会实践团队入选第三届费孝通田野调查立项资助,“中华文物保护传承”志愿宣讲团队,获北京科技大学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银奖、基层服务事迹类精品成果优秀奖。曾担任社科2202组织委员、文法学院组织部干事、北京科技大学学生会学习部工作人员等。

专业学习——再推自己一把,做不为自己设限的求知者

从入门时的懵懂困惑到渐入佳境,时间也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而选择在何处投入,才可能在哪里开花。对于她而言,从入学第一学期的成绩位于20%,到大一学年提升至前10%,再到大二学年的专业第二,加权成绩达90.734,阶段性的成绩反馈固然来之不易,但更重要的是一路上跌跌撞撞却始终向前探寻。

这一年里,吴颖雯最大的感受是,法学专业的学习与基础的通识课程截然不同,这样一个既庞大复杂又极其细腻的学科,部分理论知识总是显得晦涩难懂。即便现在已经进入本科学习的第三年,她也依然不敢自诩已经真正踏入了法学的大门。她深知,专业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囫囵吞枣式的学习远远不及在学科知识的理解中培养自己的法律思维重要。

她说,无论是从提升成绩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夯实基础培养法感而言,都要特别注重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在记录重点内容的同时翻阅教材和法条以加深理解,并留出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那些专业权威的书籍,借助法考书籍和课程来梳理知识体系框架。要尝试着融合三者构建起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努力打破法律概念与其所属的上位网络、所包括的下位概念以及平级的相近概念之间的屏障,以期在法学领域取得更加深入的领悟。

与许多拥有明确规划的人不同,起初她选择攻读双学位时,确实是抱着“应该去做点什么”以及“拓宽一点视野”的心态。从周末一整天的课程到每个晚上都在管楼度过,再到期末时翻倍的压力,不可否认,这个过程中有不少挑战和艰辛。有时她半开玩笑地说,觉得走向经管楼的路似乎特别漫长。然而,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似乎渐渐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将双学位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到她的专业学习之中,并将受益的方法论应用到日常生活和未来规划中。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实践中与更广阔的世界接轨对她来说是一重新的挑战。她曾在基层人民法院协助法官处理日常工作,校核诉讼材料、文件证据、法律文书,整理案件卷宗,旁听调解和庭审。在北京法立律师事务所筑牢实务基础,学习实践判例,尝试案件检索分析,并协助承办海淀律协开展的刑辩专项培训班,在律所对口帮助的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分庭提供法律援助。此外,她参与到中国政法大学举办的第二届汇祥“鸿舟”青年法学生党员论坛,聆听时代新声,共话青年使命,坚定法治信仰。

实践竞赛——多一点敢劲和拼劲,做勇于拓展边界的奋楫者

“唯有将理论研究深深扎根于实践之中,方能洞悉实践之所需、理论之所为,进而实现理论研究之‘落地生根’,确立研究的‘本土意识’。”在2023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她跟随兴安遗址矛盾调研实践团,亲身投入田野调查,用双脚丈量广袤大地。

在寻访调研、问卷发放过程中,她感受到自然风光与社会百态的鲜活立体,聆听史前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于土地的热情与贫瘠之间厘清遗址矛盾故事的来龙去脉。通过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她和团队成员从不同主体视角出发,深入探寻甘肃省大地湾遗址保护利用所引发的遗址矛盾纠纷及其协同治理机制。在乡情、法理、事理的交织中,体悟学科交叉融合的魅力,也更加聚焦于乡村振兴下的产业发展问题。

在此基础上,她积极参与成果转化和其他科研竞赛,获得“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青振京郊”乡村振兴专项赛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高教主赛道北京市三等奖、“萌泰·锐研杯”第四届京津冀高校社会调查微视频大赛三等奖、北京科技大学第二十四届“摇篮杯”创新创业竞赛创意赛道特等奖等多项荣誉。

社会实践团入选“中华文物保护传承”志愿宣讲团的契机让她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中学宣讲、社工站服务、农业生产合作社电商助农的经理也为她投身志愿服务奠定了基石。此后,她积极参与逸成社区普法活动、首都图书馆培训项目、2023年迎新活动等多项志愿服务之中,累计志愿工时达到了254个。每次奉献带来的心灵共鸣都激发起更深的社会责任感,也坚定了她致力于参加更广泛、更具影响力的志愿服务,持续用青年力量为共建和谐社会而奋斗的决心。

学生工作——添一点热情和创意,做铸就精彩的筑梦者

在学生工作上,从志愿者到策划者和组织者,她经历了从第一次在主持人大赛上传递话筒、引导评委,到独当一面在2023年迎新活动中担任北京西站总负责,在知言杯辩论赛宣讲会上独自站上讲台为观众讲解赛制的蜕变。她和大家一起经历了遍及全校14个学院的辩论赛、考研送温暖、四六级模考、厨艺大赛,教职工礼堂的主持人大赛,五环广场的柿子文化节、妇女节外展,操场的吾肆放歌,遍布校园乃至整个北京的迎新活动等大型活动12场,在公众号留下了13篇共计8000余字的推送。在216、217的日日夜夜里,对策划、审批、联络、文案、宣传、物资工作的烂熟于心,活动举办前紧绷的神经和顺过的一遍又一遍流程都见证了她的成长。

有时候她也会想,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大概快乐和痛苦都会少一半。但始终不可否认的是,在校会和大家一起办活动的日子是她大学生活里最深刻、最幸福,也是收获最多、成长最快的一年半。在这里,一个不那么规整和死板的自己被完全接纳,她收获了最好的支持和信任,以及无数面对未来的勇气和能量。

写在最后

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面前的都是崭新的路,今天是,明天还是。

比起一直走在所谓的捷径或正路上,哪怕走了弯路也能坚持向前,是更令人敬佩的事情,正因为有勇气走弯路,才有福气收获沿途意外的惊喜。重要的永远不是正确地给自己定位,而是不断地向前。未来有无尽的可能,我依然会全力以赴。

(责编:王钰健)

版权所有©北京科技大学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