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共青团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团学新闻 院系新闻

舍身炸碉堡的他,我们都记得! | 致敬百位英雄,迎接百年华诞 ㊱

01

人物简介

董存瑞生于1929年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河北省怀来县人。1940年,南山堡建立抗日政权,参加儿童团并被选为儿童团长。

1945年春,参加了当地抗日自卫队,同年7月参加了八路军,之后历任副班长、班长。同年3月,在平北整训期间,董存瑞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和战火锤炼,董存瑞立过三次大功,四次小功,荣获三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奖章。

1948年5月初,董存瑞所在部队参加冀热察战役。同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因部队受阻于对方军队的桥型暗堡,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左腿负伤,冲至桥下。因身边无处安放炸药包,紧急时刻,董存瑞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架——手托炸药包,舍身炸碉堡。牺牲时,未满19岁。

董存瑞是人民解放军的六位经典英烈之一,全国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2009年9月10日,董存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02

人生轨迹

临危不惧,人之楷模。

董存瑞13岁时,因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本军队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6年4月初,在察北重镇独石口遭遇战中,他夺下国民党军的一挺机枪,被记大功一次,被授予勇敢奖章。

1947年初的长安岭狙击战,他在班长牺牲、副班长受重伤的情况下,挺身而出,自任班长,如期完成了狙击任务,立大功一次。

1948年春,在新式整军运动中,董存瑞带领的六班被师部誉为“董存瑞练兵模范班”。在实战演习中,他把身旁一颗冒白烟的手榴弹甩了出去,避免了一次伤亡事故,获得师级“模范爆破手”的光荣称号。

少年时期的董存瑞

为新中国,勇敢捐躯

1948年5月25日,攻打河北省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既定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却突然遭到敌军一座拱桥型暗堡的拦截。一些战友在枪声中倒下,两组被派去炸碉堡的战友也先后牺牲。

董存瑞挺身而出,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虽然在前进中左腿负伤,但他仍巧妙而顽强地冲到桥下。这时,总攻的号声吹响了,战友们冒着弹雨又开始冲锋。由于桥拱高度超过了董存瑞的身高,而他手边没有任何支撑工具,眼见战友一个又一个在枪声中倒下,董存瑞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暗堡被炸毁,董存瑞以19岁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03

历史贡献

体无完肤,但精神风范长留人间

董存瑞牺牲后,没有留下遗体,在爆炸后的现场只找到一只鞋,棺材中只好装入一块写有名字的木牌,但是,董存瑞的事迹不断激励着他人。

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场上,涌现出许多董存瑞式的英雄。解放锦州时,东北野战军的战斗组长梁士英用身体堵住了塞进敌方地堡的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锦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将锦州西北门命名为“士英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杨根思、黄继光等英雄身上,也闪动着当年董存瑞的影子。

生命绝唱,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董存瑞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儿女克服困难、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重要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21世纪,我们依旧要牢记并弘扬董存瑞精神:一是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了人类解放奋斗终身的共产主义精神;二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舍身为国为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四是顾全大局,团结协作,舍身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五是不畏艰辛,拼搏进取,勇于战胜困难的艰苦创业精神。

03

重要语录

“我把这辈子都交给党,跟着毛主席干一辈子革命!”

——董存瑞入党申请书里的内容

“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

“就是只剩下我一个人,也要完成任务。”

“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如果我牺牲了,这就是我最后的一次党费。”

“为了新中国,冲啊!”

                                                                                                                                                                                        责编:王硕

版权所有©北京科技大学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