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太阳光从北回归线走向赤道,莘莘学子从四面八方回到校园,转眼又是秋天。九月,翻开新的篇章,机械学子们投入了新一学期紧张而有序的学习生活。在即将与酷暑说再见的时刻,回顾这个夏天,小贝壳们深入实践、服务社会,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之志,书写着当代青年的绚丽风景。这个夏天,机械学子都做了什么?
做红色思想的追光者。
师生同行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学院立足“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主题,全面推动主题教育有机深入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全体师生沿着红色足迹开展立体式学习。
新生教育中的青春励行:学校开展新时代“钢筋铁骨”育人行动和“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学习分享活动以来,学院对标相关工作部署要求,深入思考新生引航教育与主题教育的衔接性,重点围绕如何引导本科新生走好大学第一步,开展了“寻访铸魂·青春砺行”行动。学院2023级本科生积极响应,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开展实地调研、理论阐释、宣传引领等活动,读懂“初心密码”“奋斗密码”“实干密码”,保持“归零”心态、拿出“赶考”状态、开启“奋斗”姿态。
寻访实践中的红色筑梦:北京科技大学红色筑梦调研实践团以《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为主题阅读教材,通过个人自学、团队集中学、主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自6月以来,学院辅导员全员参与,在前期圆桌研讨、辅导报告、个人自学等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招生宣传、社会实践、暑期家访等工作,分别前往宁夏闽宁,山东临沂、济南,北大红楼,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正定,江西井冈山,江苏常州等地开展实地研学,感悟思想伟力,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
秦安夏令营中的机械智能车:在学校党委组织部“双百”行动和学院党委的支持下,学院车辆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与智能车功能型党支部,走进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兴国中学,为当地师生开展了为期5天的科普教育实践活动,通过“送课到校”方式协助中学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通过开展“科技零距离系列讲座”、“智能车竞赛夏令营”等活动,为秦安当地中学生提供“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学”的高质量科普教育活动。兴国中学50名学生,组成10支参赛队伍,经过为期5天的培训和动手调试后参加比赛, 比赛最终决出4组一等奖团队和6组二等奖团队,由兴国中学校长和车辆系教工党支部教师为获奖队员颁发奖牌和奖状。
做专业领域的探索者。
学院通过建设“一二课堂融合”的创新创业育人工作体系,将第一课堂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催化剂,基于“贝壳湾”创新创业中心聚集双创资源,挖掘学科优势,全方位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服务支教中的机械科技范:学院依托机器人工程专业与车辆工程专业,在专业教师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两支专业科普实践队伍,前往河北衡水中学、河南卢氏新时代精英学校、临沂市明德中学、临沂市科技馆等地,开展专业科普教育实践。时长超100个小时,覆盖近千人,宣传推送、原创视频点赞浏览量超20万。学院与河北衡水中学建立长期实践基地,相关事迹刊登在人民日报、山东新闻等主流媒体账号上,获得了社会广泛关注。
定岗实习中的践行探索:为深入了解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机器人20 班23名同学统一前往常州遨博机器人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实习,深入学习工业机械臂生产全流程,深度参与复合机器人的调试研发。从企业学习具有实际意义的机器人设计思路,弥补课堂学习缺乏实践的局限。紧扣“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学院本科2020级368名学子在小学期前往中天钢铁,欧冶云商等17家企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定岗实习,用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
专业实习中的机械声音:“钢花四溅,铁水奔流,作为新时代的‘钢小伙’、‘铁姑娘’,我们应肩负起钢铁报国的重任,深入钢铁生产一线,站在高炉旁探索,立于转炉前实践,用实际行动助力伟大复兴!” 这是机械专业杨奉堃在生产实习总结中写到的感想,也是机械学子在践行新时代北科人使命担当的缩影。有“心”才能画“圆”,“半径”大“圆”才大。“心”是设计者的立场与价值观,“半径”是认知水平与能力素养。工设视传的同学们通过分散生产实习用行走的目光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培养设计之心;用勤奋的双手解决实际问题,扩展能力之圆。
科技服务中的机械研究生:为提高研究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组织研究生往前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科技服务与挂职锻炼,调研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点,推动研究生在科研创新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8月7日,在岚山区举行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服务暨挂职锻炼基地揭牌仪式,学院党委书记苏栋与区领导刘强代表双方签约。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日照钢铁有限公司、国鑫箔材(山东)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六邦实业有限公司分别与校方签订产学研技术合作框架协议。
科技竞赛中的硕果累累:学院坚持把多学科交叉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以科技竞赛为驱动,打造了“北科智能车队”这样一支“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自2006年组建以来已夺得20个全国总冠军、4个国际邀请赛冠军。暑期,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顺利落下帷幕,北京科技大学智能车队在与来自全国548个学校、2703支竞争队伍中脱颖而出,共计获得国亚军一项、全国一等奖四项、全国二等奖一项。在本科生创新实践方面,注重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于暑假组织学生赴山西太原参加全国2023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矿源杯”物流技术(起重机)创意赛,两支参赛队伍分别荣获国赛二等奖和三等奖,五支队伍获区域赛三等奖。在第六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中,一支队伍获国赛二等奖,同时,有两支队伍获北京市赛二等奖,六支队伍获市赛三等奖。
做社会实践的行路者。
学院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暑期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文化科普、科技服务等各类社会时间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素质。
汲智造之蕴,筑青年栋梁之基:机械工程学院组建的“机源四方·智造赋能”行业调研实践团90余名学生自7月18日起奔赴北京、上海等十余省、二十多个城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以智能制造视角下的机械类行业调研为主题,深入分析校、地、企之间在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以“行走的大思政课、大专业课”为抓手,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生产一线,先后前往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海尔集团、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63所企业与研究院,重点就生产单位发展现状、技术攻关、研发投入、人才培养与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参观访学。
显青年担当,注自身职业发展:北京科技大学仰望实践团为了解当前智能网联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程度,探究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FSAE)对于参赛学生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开展了一系列调研采访。他们秉持着“以实践探索未知”的初心,前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高校车队以及各大汽车公司开展调研实践,投身社会熔炉。
扬志愿精神,助乡村教育振兴:北京科技大学甘露露泽清源乡村教育振兴实践团与霞舒公益开展合作,在福建省康美镇康美公益图书馆开展了为期14天的科普+人文素养夏令营,开设了大气压物理实验、飞行汽车科普、FASE方程式赛车介绍等科技创新课程。
做国际交流的拓展者。
学院注重开展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养的人才。组织开展校际交换、暑期研修等交流项目以开拓学生国际视野,为机械学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国外交流选择。
读无字书,走遍万里山河:学院鼓励学生多读“无字之书”,积极推介暑期国际交流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游学中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开放思维。这个夏天,共有20余位位学生前往英国、美国、坦桑尼亚等地,参与研学活动或公益项目。他们“结识了新的朋友,感受了国内外大学学习氛围的差异”,他们“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能静下心来好好做自己的作品,找回了热爱的感觉”,他们与环保组织一起组织净滩行动,并在会议上作汇报,发出中国青年声音。
行万里路,体会“多元文化”:暑假期间,学院开展为期一周的新加坡研修项目,通过结构化面试及无领导小组面试等层层选拔,覆盖学院全部专业,组织20余名师生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高校进行课程学习。在交流学习中,机械学子突破地域、国籍、学科和专业的限制,根据专业需求和自身的职业规划,学习新的知识,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此次研修项目内容丰富,贴合学生的个人需要,为机械学子汲取知识、探索世界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责编:李子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