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科技大学社团部的同学对尺素汉服社的创始人——杨珺涵进行了一次线上采访。杨珺涵同学是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类专业毕业的优秀学子,她曾在大学期间与朋友一起创办北科的汉服社,从而让汉服文化走进了今天的北科校园。而社团部本次采访的主要内容便是汉服与杨珺涵同学断不开的联系。
1. 问:请问您第一次接触汉服是什么时候?
答:其实我也不记得第一次接触是什么时候了,可能是由于家里外公外婆都是大学教授,他们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从小就是在这个环境下长大的。
2. 问:您为什么会有在北科建立汉服社的想法?您的初衷是什么?
答: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只是我们几个朋友的个人爱好,我们喜欢研究和中国传统服饰相关的一些知识。后来到了大二大三的时候,发现学校里面并没有这样的一个社团,我们就想是不是可以聚在一起聚一个汉服社,结果大家一拍即合。初衷只是想要大家了解一下汉服的知识吧,因为当时的环境就是一提起汉服,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电视剧里面的古装,其实那个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汉服,我们只是想让人们认识汉服,不希望每一次我们穿着汉服走在街上的时候,大家误以为我们穿的也是戏服。
3. 问:请问您在汉服社的创建过程中遇到过怎样的阻碍与困难?有怎样的感悟?
答:创建过程中的阻碍与困难啊,没钱,没衣服,没有人,没有场地,没有支持,办个活动各个方面的阻挠。但是我觉得作为高校的兴趣社团,这些问题是亘古的,跟是不是创建过程中并没有关系。对于给我的感悟,其实这个更像是一种自我激励,她让你有动力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有当我自身具备足够的能力之后,我才可以再回来帮助我曾经的社团,我可以来投资当年那些被扼杀掉的活动,或者是支持如今孩子们的一些好的想法。我这次回国,给社里带了十几套汉服吧,毕竟尺素也算是我大学记忆中的一个legacy了。
4. 问:您是在什么时候决定去美国学习服装设计的?您的家里人支持吗?
答:我出去读时装,应该还是跟我上班有关,虽然有一份很好的收入,做的也算是和专业相关的事情,视觉设计师,但是我后来发现,我更多的还是在重复一些东西,我基本可以看到我退休那天的样子。我比较喜欢有创造性的东西,喜欢每一天都在挑战中。关于家里人,我个人一直是目标很明确的那种,所以家里人并不太参与我的一些决定,他们就是觉得,你喜欢想好了要这样做,那ok,你就自己去做好了。
5. 问:在美国的学习是否让您对汉服有了新的感悟?
答:我在国外读的是时装,是high fashion那种,其实和汉服的关系并不大,倒是我的汉服的背景知识可以帮到我很多,我可以用一些西方人想不到的配色方式,其实那些都是来自汉服的传统色彩,我还可以将一些汉服的finishing的方式结合到高级成衣中。
6. 问:尺素汉服社的成立必定耗费了您大量的心血,而现在的汉服社也成为了全校同学心中一个独特的社团,那请问您对现在汉服社的发展有什么看法吗?
答:这回回国偶遇汉服社主办的传统文化节的闭幕式,可以看到他们很用心的在做着文化传播的努力,对于汉服社的发展,看法倒是没有什么,只是期望他们可以一直这样延续,不忘初心。
7. 问:社团的发展离不开社团内部的建设,同样也离不开大家的支持,那请问在您看来,汉服社现在主要需要哪方面的支持?
答:高校社团,最最基础的,离不开资金和活动场地,其实现在社团里面的衣服已经可以满足基础的需求了,再有就是活动场地了。很简单的例子,这次的传统文化闭幕式,内容本身是很好的,但如果换一个舞台,那最终呈现的效果就完全会换一个档次。我也去看过很多别的社会或者高校组织的类似的活动,若说内容质量大家都相差无几,但是视觉效果的呈现直接决定了整个活动的宣传效力。当然,如果像闭幕式这样较为大型的活动学校能提供一些专业的活动策划指导,肯定会是一个较大的帮助。
8. 问:请问您心目中北科的汉服社是什么样子的?您对它的期望是什么?
答:北科尺素汉服社,对于我,应该是我大学记忆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了,只期望她能秉着我们最初所讲的“函绵邈于尺素”一直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走下去。
(责编:李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