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物简介
罗荣桓(1902—1963),原名罗慎镇,字雅怀,号宗人,湖南衡山(今属衡东县)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1949年10月1日,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954年9月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军衔。
罗荣桓与检察工作很有渊源。早在1934年,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改为工农检察委员会,罗荣桓就担任委员。1949年10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罗荣桓宣布最高人民检察署成立。创业维艰,罗荣桓为共和国检察事业的开创和新中国检察制度的建立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之一。
十大元帅罗荣桓图
罗荣桓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从1942年起经常带病指挥作战,1946年曾切除一侧肾脏,以后长期抱病工作,1963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1岁。
02
人生轨迹
做老实人,干老实事。罗荣桓被毛泽东称为“一生共事的人”,他很有原则性,始终表里如一,信念坚定,忠诚于党,胸襟坦荡,公道正派,一生光明磊落,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和中央保持一致,始终为人民群众着想,甘做党和人民“老实人”。
毛泽东这样评价他,“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对敌人狠,对同志有意见,背后少说,当面多说,不背地议论人,一生始终如一。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罗荣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
1938年6月6日,陈光、罗荣桓关于报送抗战中勇敢有功绩的少校以上人员名单给朱德、彭德怀等的电报
投笔从戎,倥偬一生。1927年4月,罗荣桓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转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的思想产生了极速的变化。他说:“我也想当工程师——当个建筑师。我原本以为实业就能救国。可是,随时随地都有恶势力阻碍着,使你的美妙计划成为泡影。现在看起来,首先要跟恶势力搏斗,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才两个月的时间,罗荣桓毅然放弃了当建筑师的理想,只身便前往湖北省组建农民自卫军。于是,罗荣桓这位带有深度近视眼镜的大学生,投笔从戎,正式开始了一生的军旅生涯。
青年时期的罗荣桓
两袖清风,齐家有道。罗荣桓一生廉洁自律,从严要求家人,始终保持劳动人民和普通一兵的本色。从艰苦中走来的开国元帅罗荣桓,常在家书中对子女们谆谆告诫,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教育孩子们不能搞任何特殊化。
“革命干部子女不应当脱离群众,不应当特殊,不要有优越感,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要和工农子弟打成一片。”字里行间透露出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人罗荣桓的高贵品德、崇高精神和朴素家风。
1949年10月1日,罗荣桓(前排右四)参加开国大典
积劳成疾,不下前线。罗荣桓为了党的事业积劳成疾却依然长期带病坚持工作,1941年8月,罗荣桓被任命为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境内八路军最高指挥官。也是在这段战斗岁月里,罗荣桓因操劳过度,旧伤演变成严重的肾病,腰部酸痛,频频尿血,在担架上指挥作战,坚持了三年,直到山东解放,后又转战东北。毛泽东曾作悼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来悼念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03
历史贡献
下活山东棋局,提出“翻边战术”。1941年8月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领导军民坚持斗争,挫败日军在山东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扫荡”。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领导山东军民进行精兵简政,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开展分散性、群众性游击战争,针对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提出“敌人打过来,我们就打过去”的“翻边战术”,扭转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被动局面。
1948年底,东北华北两军会师。前排左为聂荣臻、右为罗荣桓
指挥辽沈平津,加强党建工作。辽沈战役参与指挥辽沈战役,在辽沈战役中,他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先打锦州把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予以全歼的战略决策,对夺取辽沈战役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政治委员。他作为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委员和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津战役,主持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工作,加强连队党建和基层建设。
罗荣桓雕塑
04
著作
著有《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处在总反攻前夜的山东解放区》、《分散性游击战争与对敌政治攻势问题》、《继续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等,收录于《罗荣桓军事文选》。
05
重要语录
现随军北上抗战,以后对家庭更无法顾及,非我无情,实处此国难当前,奈何,玉英小孩蒙兄等爱护,当表示感谢。
——罗荣桓予兄罗晏清信
你爸爸廿余年来,是在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职业,而不会如你所想的,是在作官,更没有财可发。
——罗荣桓予女罗玉英信
对同志应是互相信任的,是互相听取不同的意见,决不能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人家,排斥人家意见。同志们有错误,不仅要批评,还着重在帮助改正。对基层组织干部,老干部,更应该虚心向他们学习。
——罗荣桓予儿罗东进信
罗荣桓与家人合影
(责编:王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