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雨欣,女,2000年6月出生,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8级学生,加权总排名专业第一。曾获2018年度新生人民奖学金、2019年度国家奖学金。曾参与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英语演讲比赛、“中译国青杯”联合国文件翻译大赛,2020中华笔译大赛,获北京科技大学第十八届外文电影配音大赛三等奖,第九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北京赛区优秀奖、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曾担任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会权益部部长,现任英语1802班级权益委员、外国语学院团委副书记(学生)职务。
北京科技大学两年的求学生活中,能够享受到学校和学院给我提供的各种帮助,我感到自己十分幸运。在青春逐梦的历程中,我将继续严谨踏实地对待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并要积极主动参与各类工作和活动,以己之力为班级、学院和学习做出自己的贡献,回报母校的栽培。
学习——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语言一直是我的爱好和兴趣所在。
大学以来,英语学习从兴趣主导变成了专业主导,充满动力的同时也有一丝担忧:真正掌控好专业学习任务,光靠兴趣滤镜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语言专业的学生,夯实基础方能厚积薄发。只要认真学习,跟上老师的脚步,就能很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逐年进步。
学习氛围也十分重要。我所在的英语1802班级就是一个学习氛围浓郁的向上集体,班内同学都对英语学习抱有非常严谨的态度。同学们的勤奋、好问、乐于助人,也培养了班级内互相交流、相互请教的学习气氛。
学有余力的同时,要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的比赛竞赛,这是我本人做的不足的方面,也正在积极改进。很多比赛看起来专业性极强,容易让人产生畏难心理。但是作为本科生的我们要将参与的过程当成一种经历和历练,在目前的学习阶段、以当前的能力水平大可不必一味追求最终的奖牌和荣誉。在参与比赛竞赛的过程中,总有一种力量推着我们不断走出舒适区,意识到专业能力总是有进步的空间。比赛竞赛的经历告诉我不要将视野局限在某所大学、某个专业的排名上;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扎实的专业能力。
学生工作——责任与成长
学生工作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课余时间的充实,更多的是让我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到自己面对若干选择时应当如何做出反应、做出抉择,这是在理论学习中无法深刻体会到的。大学不仅仅是进行知识层面教书育人的地方,更是全方位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的场所。学会更好的与人沟通是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工作中提高自己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能力,并学会换位思考,体谅他人。
生活——关于韧劲和幸福感
有关2020年的讨论,离不开疫情这个话题。因为疫情,生活少了几分按部就班,似乎随时都会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情扰乱以往的生活节奏。疫情让我们都更加珍惜平淡的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如今的我已经习惯坚持,习惯充实有意义的生活,习惯捕捉生活里的小确幸,习惯与自己和解,习惯挑战自己。带着这样一种心态,我将更加自信,更加坦然的面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活除了校内的各项活动,还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今年暑期,我参与北京策马翻译的线上实习项目,通过实习任务和实习中的沟通交流,我对翻译行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今后的深造有很大的指导借鉴意义。通过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互联网+”大会等此类大型会议展览活动,作为志愿者的我也能从中获益匪浅。参与通过参与这些校外活动,我认识到大学的生活不仅仅局限在专业的学习上,更需要我们开拓自己的眼界,并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寻找自己的定位,用长远的眼光规划自己的生活。
经验分享
学习是一件让人感到踏实的事情,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点收获。语言专业多说多听多表达的特点让我更加开朗自信,所以有问题要多跟老师沟通交流,注意知识输入的同时有意识的训练知识输出,及时整理消化。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忙碌是生活的常态,但不能任由时间消磨,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充实起来。及时调整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多读专业书籍,培养深入学习的能力。
写在最后
目前取得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生活总是充满了新的挑战。我将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踏实做事,乐于助人,永远对生活中的小确幸心怀感激。
大学的生活教会了我很多,也让我能够用相对成熟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生活。简单概括一下,大概可以列为以下几点。一、做个善良的人:“Only hard work, good principles,and a foundation of relationships that are built upon shared goals—not envy—gets you to the top.”;二、相信坚持的力量”,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三、与自己和解,不必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四、勇敢前行,把握机遇,不要让自己留有遗憾。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努力,在逐梦路上乘风起航。
(责编: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