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共青团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团学新闻 院系新闻

材院十佳学术之星:敢闯会创的学术达人——赵璇

本年度的“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评选活动在上周刚刚落下帷幕,材料物理与化学系博士赵璇在20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膺第十六届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称号。

赵璇,2014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与科学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两年后申请硕博连读,导师张跃院士,主要进行摩擦电效应诱导力-电-光能量转换的研究工作,参与了国家973、国际合作交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获2017-2018年度北京科技大学优秀三好研究生称号,获2018年度纳米材料与器件梯队电镜大赛二等奖。致力于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作为项目创始人,带领团队入围“第6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作为主要成员,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北京赛区金奖,现已入围全国总决赛。

f1841f6028404131ac8cb4a0bd60497e.jpeg

b79fb1051d914ddd8cc801d0b3600181.jpeg

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的身份共发表了SCI论文12篇、授权专利2项。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AdvancesNano Energy发表文章2篇。

1924dfae5d574064873f0ecab510e8c8.jpeg

5bc4a37ca44542e090cad3fa2d835df9.jpeg

经验分享

问:请问您为什么会选择做一个材料人呢?

主要因为高中时期就很喜欢物理和化学,所以选择了包含两者的学科。之所以选择读博是因为想看点别人没看过的东西,看点新现象;第二就是做点别人没做过的事。基于这种好奇心从事材料这个行业还是很不错的,因为材料行业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材料涉及的方向很广泛,能做的事情特别多,北科的材料学部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平台去支撑这种好奇心。

问:在众多成果之下,您在实验上肯定也经历了不少失败,您是如何调整自己呢?

做实验首先要确定自己的大方向,确定大方向后,可能在某一细节上实验会失败,但是如果不会动摇大方向,失败很正常的,开始做实验的时候就应该有心理预期。但是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大方向是错的,这个时候就应该调整方向,千万不要自己关起门来搞,要多和身边的人,更要和自己的导师多交流。并且,要学会接受并且学会在失败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这是一个脱敏的过程。“你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但是你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差”。

问 您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英文口头汇报,您可以说一说英语口语的学习方式吗?如何才能做到敢说而不是仅仅会看英文文献?

国际会议是锻炼的机会,看做是机会,压力就没这么大。对于口头汇报,首先是一定要有平日的积累,尤其是自己领域的专业词汇。其次要相信自己并不差,如果想等哪天完全准备好了,再去做这个口语报告,那么永远等不到那天,所以要大胆的去尝试,在最终的deadline之前尽自己所能去提高,至于最后提高到什么样,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过程。

问 常听说通宵实验发不了好文章,这一点您是怎么看待呢?

首先我们追求的是好工作而不是好文章,工作若足够扎实,可以解决问题,那么好文章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次对于通宵实验,可能我们会受到条件限制而偶尔通宵,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以后自己这个行业的积累。

问 您带领团队在智能交互型电子皮肤项目上,一路晋级互联网+全国总决赛,在整个过程中是如何实现从0到1,您对师弟师妹有什么建议吗?

首先这个项目能做主要是基于我们实验室多年的积累,包括材料制备、器件加工、系统集成等等。其次,这个项目离不开学院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并且我们团队的成员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十分努力,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大家也都没有懈怠,一起分工合作,共同成就了这个项目。师弟师妹们以后有机会也可以多参与到这样的比赛中来,是一种全方位的锻炼。

问 您觉得在科研中遇到过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您又是怎么解决的?

印象最深是曾经在研究方向上的摇摆。当时不确定这个新的方向是否正确,过程确实比较艰难。但是后来在张老师的引导下,自己不断抛开一部分细枝末节的东西,抓住主线深入挖掘,步步完善自己在这个新方向上的认识,有了最终比较扎实的工作。所以在我们在科研中遇到困难时,一定要及时与导师、师兄师姐交流,想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向别人讲清楚,讲清楚的同时既理清了思路,也意味着我们对工作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6c9ca95d04ae495fa86ca4c6974a33a1.jpeg

f133ebb301a04188b599accd8fa64d27.jpeg

师兄寄语

首先感谢学校,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以及条件,使得我们可以实现自己的种种想法。

其次一定要感谢我的导师张跃教授。张老师包容的一面让我有机会依托世界一流的实验条件和交流环境,在科研上有许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而张老师严谨的一面又让我懂得好的研究需要丝丝入扣的逻辑、毫发毕现的细节和刚猛精进的执着。另外很感谢实验室其他老师们的帮助和支持,张老师和实验室其他老师们的勤奋认真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最后,希望师弟师妹们都能保持一颗好奇心,并且沉下心扎实做好自己的工作。遇到低谷的时候多坚持一下,人生总有那么一些时候,你默默付出,辛勤耕耘,却似乎没有收获。但当你走过去,再回头看,当年低谷的那段时间,往往是最有价值的。

(责编:张玲)

版权所有©北京科技大学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