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缘冬奥会宣传调研实践团,由外国语学院日语1901班王紫哲担任队长,集结外国语学院杨培妍,经济管理学院裴亦涵、曾婉玲、田雅琴、麻璐、邬雨阳、路茜雯,文法学院杨光,机械工程学院杨毅,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高翌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谢青竹共6个学院12名队员。为达到更好地宣传北京冬奥会,介绍冬季运动项目,助力冰雪运动发展的目的,作为北京在读大学生的我们聚集在一起,聚焦北京-张家口,调研冬奥会的相关情况、场馆实况,多平台宣传,一起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献一份力。
为了实现“了解冬奥会筹备最新情况,助力宣传冬奥会”的实践目的,冬缘实践团在前期通过网络搜索、问卷调查、街头采访等方式,搜集整理了大众关于冬奥会举办的问题。由身在北京的高翌诚同学携带问题前往首钢园冬奥组委办公地点,向相关工作人员提问,以解答现今有关“人文冬奥”、“生态冬奥”、“科技冬奥”等方面的热点问题。
采访进行时
2020.08.03
8月3日,北京科技大学冬缘冬奥会宣传调研实践团的成员——高翌诚,前往了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冬奥园区,与来自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技术部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交流。采访结束后还对首钢工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收获颇丰。
1赛前准备
01.人文冬奥1: 场馆的建设
问:请问现在在北京、张家口、延庆三个赛区的场馆建设大概进行到了什么阶段?大概什么时候可以对公众开放?(场馆)
答:大多数场馆是在奥运会之后才对公众开放。但在奥运会之前有一些测试赛,对场馆进行一个冬奥水平的测试。目前新建场馆的建设和现有场馆的改造均在进行中,新建场馆和现有场馆的改造在今年年底前将全部完工,将在明年年初举办测试赛。
02 人文冬奥2:官方的宣传工作
问:我们组在前期进行了一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数据)。请问,冬奥组委官方将以何种方式宣传冬奥会以及奥运精神,有没有可能重现2008年时国民们对奥运的热情呢?
答:冬奥组委在对2022年冬奥会的宣传力度上比当年要大很多,宣传手段十分广泛,宣传内容十分系统、全方位。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在抖音、微信、微博等流行平台上都进行了很多的宣传工作,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也设定了有关的定期栏目宣传冬奥相关知识,此外在其它电视台,例如BTV冬奥、BTV体育台上也做了很多的宣传。
这样的宣传意义其实早已不止冬奥会本身。它鼓励更多的市民去亲近冰雪运动,鼓励更多事业单位扩展冰雪产业,甚至可以推动人们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03 人文冬奥3:比赛时的交通
问:我们知道,北京是全国知名的“堵”城,在冬奥筹备过程中,有没有考虑到疏解交通、便利交通等问题?有媒体报道冬奥会将采用“奥运专用道无人驾驶”,您能详细地介绍一下这点吗?
答:现在在首钢园等地实际上已经在进行一些无人驾驶的实验。然而,由于目前国际上无人驾驶还是一件正在实验中的安全性具有争议的技术,因此在冬奥会中无人驾驶将在封闭园区内小范围的运行,为媒体、运动员等提供一些便利。
但实际上,无论是无人驾驶,还是5G技术,在冬奥会上主要是作为展示项目进行的。目前冬奥组委技术部的主要工作是尽量应用一些传统但经验丰富的手段,比如有线数据传输、卫星通信、电力保障系统等来确保冬奥会不出差错地顺利进行。换而言之,最前沿科技的项目是一些非必选的项目,可以起到锦上添花、国际平台展示以及促进科技发展的作用,但并不是主要技术手段。
2场馆建设
01生态冬奥1:场馆设计
问:我们了解到(如您所说),现在冬奥会各大场馆的建设正有序进行,预计将于2020年底前全部完工。请问,在场馆的设计与建设之中生态环保的理念是如何体现的?有没有哪些特别的环保性的设计?(场馆)
答:国家速滑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使用的制冷系统是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相较于传统的氟利昂制冷系统会环保很多,对大气几乎没有任何污染。此外,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也比较高,也配备有一些余热回收的设计,制冷所得的余热可以被利用于相关设施用水的加热。
其实,为响应奥运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需求,北京在开始申报冬奥的时候就提出了“绿色”的概念,将“绿色奥运”写入了官方口号之中,并在选址阶段便开始考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比如说避免大范围的砍伐植被、进行植被回迁等。
02生态冬奥2:场馆建设生态保护
问:我们注意到网络上有民众认为,在延庆海坨山等地建设的冬奥场馆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甚至影响几种濒危动植物的生存,请问这样的观点可信吗?场馆建设有没有考虑到这样的问题?
答:既然需要举办冬奥会,就一定会遇到这样的风险。面对这样的风险,是有许多中外的工程师一起想办法和提议,将场馆建设对于自然所产生的威胁降到最小的。冬奥场馆的建设不仅需要在最初方案上做讨论优化,在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接受严格的环评。此外,本届冬奥会场馆建设还有一个“绿建三星”(绿色建筑三星,于2019年提出)的标准,这也算是本次冬奥会的一个创新。
具体到海坨山的生态保护问题上,当地的施工现场也采用了实时视频等方式,最大程度地考虑了生态环境、动物栖息等问题。
03生态冬奥3:冰雪的制备
问:我们从网络上了解到,2022冬奥会的部分场馆将采取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 方法制冰,将大量减少场馆建设过程中的能耗以及碳排放量。您能否详细地介绍一下这种方法?如何在节约能量的同时保证冰面的质量?(技术)
答:这种方法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工作,与氟利昂类制冷剂相比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破坏臭氧层。因为二氧化碳只做制冷剂因此并不会对冰面的成型与质量造成影响。这种制冷的体系虽然在世界各地部分冰雪运动场馆中已在使用,但在冬奥会中是第一次应用。
04生态冬奥4:场馆赛后利用
问:请问所有的冬奥场馆,以及智慧场馆、奥运无人驾驶专用道等配套设施在赛后将如何 进行利用?
答:实际上,不只是场馆,冬奥会的所有设施在规划之初就已经按照可持续性计划规定好了哪部分设施需要继续保留。被保留的设施被官方称为奥运会的“遗产”。具体来讲,本次冬奥会的相关设施实际上是由其各自的业主决定赛后的发展与用途,但无论是对哪些设施的何种处理都必须遵循奥运会所规定的可持续发展性、环境友好性,并确保资源充分利用。例如,冬奥场馆是非官方的业主财产,在冬奥会结束之后都将对外开放。又如,冬奥会所用的桌椅、办公楼等属于官方的财产,赛后将用于捐赠、企业收购等。这些都是在开始时就有严密的策划的。
3科技冬奥
01 科技冬奥:5G
问:我们知道,5G技术是近些年来科技领域一个热门的主题,在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到了2022年,相信5G技术一定还会有新的发展,根据中新网的报道:中国联通将把5G创新技术应用到冬奥会场馆管理、赛事体验、媒体转播、日常训练等场景中。届时,在5G技术上目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我国,与韩国平昌冬奥会的5G技术运用相比,将会做出哪些改进?运动员、现场观众和观看直播的观众分别会有什么不同于以往的体验呢?(技术)
答:首先,在冬奥所有场馆都会有5G网络的覆盖,这是一定的。但提到5G技术的具体运用并不是仅仅由一两家单位来完成的,而是由相关部门和场馆的业主一起根据媒体、观众、运动员在转播、运营、交互等方面的需求进行的。也就是说,5G网络搭好了以后具体怎么用还是要看具体有怎样的需求,目前来看具体的应用还没有完全确定。
但是从可能性来讲,在平昌冬奥会时,实际上5G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大多是小范围的实验,而没有真正商用。到了2022年,5G技术当然会被更为广泛地运用。例如,在高山滑雪、雪车雪橇项目中,比赛场地本身很大,在比赛开始后观众其实看不到什么,最多也只能通过大屏幕获取信息。但5G允许我们可以以比有线传输更高的带宽传送画面、位置等信息,甚至可能可以用VR眼镜来看到低延迟的第一人称画面。又比如,在设施管理方面,5G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
02 科技冬奥:智慧场馆
问: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指出2022冬奥会的场馆建设将采用“智慧场馆”的理念,请问这是如何体现的?这样的理念将会为现场观众提供哪些便利?
答:关于智慧场馆,我们其实已经与许多科技公司一起进行过头脑风暴式的会议,但到现在智慧场馆其实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明确的标准,还处于一个研究阶段,随着场馆的建设正在一点点的完善。目前已经想到的方向包括通过场馆内加装VR,AR等装置增强观众体验,以及对场馆空调、温湿度、灯光进行智能控制等。更多的应用场景还要取决于科技公司的产品以及场馆业主的其它需求。
4比赛具体事项
01生态冬奥3:比赛时的环保
问:请问,冬奥会在举办过程中将如何处理垃圾回收以及节约能量,以达到“绿色办奥”的目标?
答:在冬奥会的运行过程中,国际奥委会规定了应有共56个业务领域,其中包括了清费和节能。因此,在冬奥会时将有相应的部门去主管有关事项。在清费工作上,筹办奥运的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垃圾分类、运输方法及应急预案,保证实现冬奥垃圾分类与回收的完整。届时也会有每个场馆四五十人的团队讨论实际方案并进行演练。在节能工作上,首先在场馆建设前就会根据上级文件与要求讨论了有关的具体措施。之后在建设与运行的过程中都会将这些要求贯彻其中。官方也已经公开发表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可持续性报告,在工作开始之前就已经进行了有序的安排。同时,在冬奥举办过程中可持续处也会对用能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确保节能工作的有效运行。
02综合1:冬奥会的意义
问:我们知道,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被广泛誉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奥运会之一,使得我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以及良好的国际形象,甚至有舆论认为08年奥运会是我国成为真正世界强国的开始。您认为2022年的冬奥会将会为北京、张家口两个城市或者为我国带来什么样的价值与意义?
答:首先,对于北京、张家口以及北京延庆三个地区,冬奥会无疑会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促进作用。其次,冬奥会的举办也让冰雪项目更多地为国人所熟知,同时也通过宣传、场馆设施建设等为更多人提供了冰雪运动的机会。
对内而言,冬奥会是一个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完善基础设施的很好契机。例如,京张高铁的建设把两座城市的距离从3个多小时拉进到了不到1小时,同时也强力地带动了延庆区以及张家口市的旅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外来说,奥运会是重要的国际事务,无论是夏奥会还是冬奥会都会促进国际的交流,为主办国带来国际认同。
2008年的奥运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对中国产生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而2022年冬奥会时世界已经认识了中国,于是我们就要把一些自己最好的东西,或者是一些内在的东西,向世界展示出来。比如说科技奥运这个话题,在08年也被提出过,但实际上当时是一个比较边缘化的话题,但这次可就不一样了,我们会在科技奥运的话题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在5G、北斗卫星等话题上,向世界展现中国。
5其他问题
问:为什么北京和张家口会被选做冬奥会的主办城市?国内的东三省,以及国外的竞争对手阿拉木图和北京、张家口相比差在哪里?
答:东三省在历史上申办过奥运会,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气候过冷。另一方面,由于北京是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基础设施及接纳能力强,而且有过奥运会举办历史,也拥有丰富的奥运遗产,因此可以用较小的成本获取好的结果,从而在投票中具有优势。此外,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对奥运的重视程度也很高,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亿人上冰雪”之目标,可以通过奥运会很好地推广冰雪运动。
采访感悟
2020.08.03
#北科实践最青春
今天我前往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首钢园冬奥组委办公地点进行了对工作人员的采访工作。
经过大约十分钟的议定,我有幸成功通过前几天已有的联系邀请到了两位分别来自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以及技术部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交流。总体而言采访过程很顺利,两位受访人也都很愿意将他们了解的情况与我们分享,我们组最初设计的问题也都得到了完整的答案。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难忘的采访经历。从联系相关人员、到问题设计选择、再到最后的沟通与采访,整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使我受益匪浅。
在完成对工作人员的采访之后,我得到准许对这座作为冬奥组委办公地址的首钢园进行探访考察。去年10月份时我曾在另一个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到了这里,但当时因为联络工作的不足没能获准进入奥组委办公区所在的西十筒仓地区,这次的考察也算是弥补了这个小小的遗憾。
漫步于这座在工业废墟上建造起来的园区,我不禁为设计师与工程师们高妙的改造建设所折服。土色的水泥料仓楼,经过打孔设计与加固,成了一座座赞助商工作室;复杂的传送装置,经过拆装与喷涂成为了穿梭于楼宇之间的装饰;废弃的反应塔,经过种植绿化用花草以及特意的锈蚀处理,作为办公主楼显得工业气息浓厚而不失端庄,可谓个性十足。十余年前,首钢集团为响应北京奥运净化城市的需求,将这座百年历史的钢铁工业区彻底停工、产能撤离;十余年后,当奥运再次来到北京时,首钢将以一个别样的身份再次回归它的故乡,也势必会让世界记住它的身影。
离开首钢园区之后,由于地铁恰好顺路,为了给宣传册制作收集素材,我便决定再去首都体育馆园区探访一圈。当然,由于首都体育馆附近的4个冬奥场馆目前均处于施工状态,我只能以路人的身份在周边进行摄像。
今天北京的天气格外炎热,毒辣的太阳与36度的高温却吓不退工地追赶工期的决心,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程局临时楼房上“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耽搁不起”的标语格外醒目。在首钢园区采访时,规划建设部的陈澜干事介绍说:“首都体育馆是所有场馆之中改建程度最大的一个。除了外壳,里面几乎全都在重建。”从工地外侧看来,新建场馆“冰坛”已然收工,但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以及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三座场馆似乎还在忙碌的建设之中。今年年底前,这座58年历史的场馆区在为期2年的改造过后,将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再次展现在世界眼前。——实践队员高翌诚
目前,北京、张家口、延庆三个赛区的场馆的建设和改造还在进行中。冬缘实践团所有成员都对场馆建设满怀期待,相信此次冬奥会的筹备不仅会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还会鼓励更多市民亲近冰雪运动、扩展冰雪产业,推动人们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责编:吴雪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