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寻径"忻州古城调研实践团
北京科技大学古城寻径忻州古城调研实践团队长为外国语学院德语19班的杨博,队员有数理学院的闫柯政,机械工程学院的徐若冰,自动化学院的刘小微、刘科成、秦得彰,计通学院的郭子正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宁世翔。本次实践以家乡的古城为调研实践对象,立足于忻州古城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积极了解、体验与古城相关的民俗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同时助力家乡建设,为古城的宣传尽一份责任,提高其影响力与知名度,呼吁更多人来关注本地的历史名城建设与优秀民间文化。
中期总结篇
不知不觉中,团队的实践进度已经过半啦,在这近十天的实践过程里,我们收获满满、感悟满满。这段时间的实践记忆里有太多让我们满载而归、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快来看看我们在前半程实践的方方面面吧。
实践项目及团队综述
实践成果
01访谈集
视频剪辑成员将几天以来的采访视频辅以相关镜头,剪辑成为多个制作完善的短视频,并另整理成一份视频形式访谈集。这为团队后期MV的制作提供了核心素材。
02宣传成果
线下考察组任务顺利进行的同时,线上宣传组的工作也在有序进行。在此期间,公众号推送共发布五篇,其中获得学校北科大青年公众号转载一篇,获得外国语学院银杏树下公众号转载一篇,获得数理学院公众号数理动态转载一篇;其中一篇推送在团队运营的公众号获得近700次浏览,200余赞;抖音vlog发布三篇,其中一篇获得学校抖音号北科大青年点赞评论。
同时,我们的实践也获得了周边忻州市民一定的关注,以及古城方面的重视,在后期的实践中,宣传方向会成为团队实践工作的重心。
03调查问卷
团队收集线下有效问卷共107份、线上有效问卷共354份,并且已经完成问卷统计结果的初步整理分析,其中也包括了许许多多来自忻州市民对忻州古城建设的反馈与建议。在后期我们会将其整理,梳理市民心中对古城各方面的评价,并向古城方反馈较为可行的建议等。
感想与心得
初次实践
在大多数成员都是首次参与暑期实践的情况下,经验的不足使我们在初期遇到了一系列障碍与困难,通过各个成员的分工合作与“现学现用”中,积极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出现的问题。新技能的掌握、创造社会价值的成就感都是初次暑期实践的难忘记忆,但更重要的还是和队友们在一次次共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收获的珍贵友谊。
致匠心
倾听几位技艺精湛、资历丰富的手工艺人的娓娓道来是我们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最受触动的回忆之一。一双巧手、一颗宁静专注的心、一个个的作品、一项传承千百年的艺术,传统手艺人的操守与信念如此简朴、如此珍贵。一门手艺的薪尽火传、后世子孙的了解与发扬,或许正是他们手艺生涯的希冀与夙愿。
家乡千年名城
忻州古城在改善人居环境、满足市民休闲度假和文化消费需求、促进周边居民就业增收的同时,也传承、发扬了大量的民间手艺和本地民俗文化,有极大的宣传与借鉴价值,但也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与问卷,我们希望能为古城的建设发现更多的优势与提升空间,助力家乡千年古城的建设,助力宣传古城中留存的许多传统民间文化。
(责编:吴雪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