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创北京”202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在主框架下举办“青聚AI”人工智能+专项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及相关要求
1.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均可,每个团队不超过10人(含作品申报者),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可以跨专业、跨校、跨地域组队。参赛人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下,即1985年6月1日(含)以后出生。
按照学历最高的参赛成员划分至本科组、硕士组和博士组分开评审(如团队中有1个博士,无论该博士是否为队长,项目均在博士组评审)。无论学生在2025年6月1日以后是读研、出国或就业,均可按照6月1日前的身份参赛并划分评审组别。
2.本校硕博连读生(直博生)按照前两年为硕士、后续为博士学历申报作品。本硕博连读生,按照四年、二年及后续分别对应本、硕、博申报。
3.鼓励支持中外青年联合组队参赛,可以跨校、跨国组队。除上述参赛人员范围外,还主要包括具有国外普通高等院校学籍的在读学生(主要指有国外学籍的外籍学生及中国籍海外留学生)和具有外国国籍、国内普通高等院校学籍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在读学生(主要指外籍来华留学生)。相关要求参照上述内容。
二、赛道安排
(一)“人工智能+”创意赛
1.赛道介绍
本赛道为开放式创意赛道,注重作品的创新创意。参赛者可基于学科实际及兴趣爱好,借助大模型技术,通过零代码或低代码完成人工智能原生应用的设计、开发和线上运行,体验人工智能原生应用从开发、展示到运行的全流程。
2.参赛材料要求
需提交项目策划书、项目视频介绍(1-2分钟即可)、线上链接等材料。项目策划书应包含word版包含详细内容的策划书,建议有余力的团队同时制作PPT版展示材料,根据网站情况,可考虑转为PDF版本上传。目前作品提交网站暂未开放,待开放后学校将发布须提交作品材料的具体建议。
参赛团队务必注意材料的匿名要求。所有参赛作品(含word文本、PPT、图片、视频)及附加材料中不能出现如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所在学校名称及相关标志性元素等信息。在填写报名网站时,网页要求的团队成员、指导教师等信息可如实填写,但网页中的“作品信息”部分(含简介、详细介绍、作品设计、发明的目的等相关内容)必须也按照匿名要求填写。
(二)“人工智能+”应用赛
1.赛道介绍
本赛道鼓励广大参赛者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前沿问题,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自身所学所长,助力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向纵深发展。目前作品提交网站暂未开放,待开放后学校将发布须提交作品材料的具体建议。
2.参赛材料要求
需提交项目介绍和展示材料、佐证材料等。作品(实物或者技术)须能通过视频或图文形式全方位展现。其中,项目介绍和展示材料应包含word版详细介绍和PPT版展示材料,根据网站情况,可考虑转为PDF版本上传。演示效果较好的作品,强烈建议制作视频(1-2分钟即可)。建议有余力的学生多准备相关佐证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专利论文软著、权威机构出具的测试报告、科技查新报告(学校图书馆可开具)、企业开具的应用证明、行业专家的推荐信等。
参赛团队务必注意材料的匿名要求。所有参赛作品(含word文本、PPT、图片、视频)及附加材料中不能出现如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所在学校名称及相关标志性元素等信息。在填写报名网站时,网页要求的团队成员、指导教师等信息可如实填写,但网页中的“作品信息”部分(含简介、详细介绍、作品设计、发明的目的等相关内容)必须也按照匿名要求填写。
3.选题研究方向参考
(1)人工智能+农业发展
(2)人工智能+工业制造
(3)人工智能+医疗健康
(4)人工智能+教育教学
(5)人工智能+交通运输
(6)人工智能+环境保护
(7)人工智能+政务管理
(8)人工智能+文化旅游
(9)人工智能+其他综合领域
只要使用Ai技术的项目、与Ai技术有相关性的项目均可参赛,涉及大数据的材料、能源环境项目均可报名参加“人工智能+工业制造/环境保护”及其他相关方向。文科类项目根据选题可报名参加“人工智能+政务管理/文化旅游/其他综合领域”及其他相关方向。
三、报名要求及奖项奖励
1.同一作品不得同时参加本届竞赛主体赛、其他专项赛,仅可参加本专项赛的其中一个赛道,往届报送过的作品不得重复报送。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他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参赛范围之列。作品必须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严禁抄袭。
2.学校没有推报首都赛的名额要求,只要符合报名条件,均会推报首都赛。根据作品报送情况,首都赛将于3-5月间组织开展材料评审及现场答辩,评选出若干优秀作品予以激励。优秀作品中,特等奖作品不超过10%、一等奖作品不超过20%、二等奖作品不超过30%,其余为三等奖作品。
3.每件作品仅可由1所高校推报,同一作品不可由不同高校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参赛。参赛学生每人限主持1件(只能当1次项目负责人)。
4.网站填写时,申报人(团队成员1)即为项目负责人(队长),证书顺序以网站填写的团队成员顺序为准。一经上报,不可更改。
5.对参加此次竞赛的本科生,给予创新学分认定。推荐保送免试硕士研究生时,学院可参照当年教务处发布的本科毕业生推免工作通知给予一定加分。为获得首都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团队中排前7的成员发放竞赛奖学金。
四、报名网址及相关要求
目前首都赛组委会暂未公布报名网址,往年报名网站为bj.tiaozhanbei.net,注册后点击“比赛入口”,在对应入口处报名。
请参赛团队于4月13日晚24:00前在网站完成作品申报,报名网站目前未开放,预计4月11日左右开放。报名完成后校团委在学院团委的配合下开展作品审核及申报工作。4月16日前有问题或需要修改的作品,可联系学院团委,由学院团委上报校团委后退回修改,修改时间为1小时(作品退回后1小时内务必重新提交)。
目前作品提交网站暂未开放,待开放后学校将发布须提交作品材料的具体建议。若首都赛要求的报名网站或报名截止时间有变化,后续将一并通知,请参赛团队务必关注官方信息平台(北科大创新创业竞赛)。
五、培训及重点项目培育
将于3月24日(下周一)晚19:00在“北科大创新创业竞赛”视频号开展参赛培训,详细讲解参赛作品撰写方法及相关重要注意事项,请有意向参赛的团队务必参加。
同时,学校将选拔重点项目进行培育。请有意向接受培训的团队,于4月6日晚24点前将相关报名材料提交至https://jsj.top/f/s6H62U,将选出部分优秀项目深入指导参赛。报名重点项目培育的团队,不代表已成功报名首都赛,请务必按时在首都赛要求的网站报名。
联 系 人:校团委青年双创服务中心 阮老师
联系电话:62334563
联系地址:七斋学生活动中心224室
官方信息平台:“北科大创新创业竞赛”微信公众号
共青团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
2025年3月18日